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2原子的结构教学实录(新版)新人教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课题2原子的结构。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复习到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进一步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组成,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些内容与之前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变化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建立更加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结构,增强实证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和科学问题的能力,发展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原子的基本结构,包括原子核和电子层;
-掌握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理解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应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元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
-理解原子核的构成和质子与中子的区别,尤其是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原子核的概念较为抽象;
-电子在原子中的排布规律,尤其是电子层的概念和电子的填充顺序,学生可能难以记忆和应用;
-如何根据原子结构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需要学生能够将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联系起来;
-通过实验和模型理解原子结构,将抽象的微观概念与具体的物理现象相联系,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实验演示,以直观方式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质子、中子和电子的关系。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原子结构模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电子层和电子排布。
4.安排模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原子结构变化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原子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吗?有没有想过这些微小的粒子是如何构成我们周围的世界?”
展示一些关于原子和分子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
简短介绍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原子结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原子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原子核和电子层,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结构。
3.原子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原子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元素,如氢、氧、碳等,分析它们的原子结构。
详细介绍每个元素的原子结构,包括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元素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化合物,以及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原子结构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原子结构预测化合物的性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如氢、氧、氮等。
小组内讨论该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元素的原子的结构、化学反应中的行为等。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原子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原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它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原子结构,并探讨其化学性质和用途。
7.课后拓展活动(5分钟)
目标: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结构,提高科学素养。
过程:
提供一些关于原子结构的拓展阅读材料,如科普书籍或在线资源。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如使用磁铁探究铁原子的磁性。
建议学生参与科学展览或讲座,以拓宽视野,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
知识点梳理
1.原子的定义和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