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一章 基本初等函数(II)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3.2.1 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示范教学设计 新人教B版必修4.docx
高中数学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3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1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示范教学设计新人教B版必修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三角函数的奇妙世界,特别是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这节课,我打算带你们走进余弦函数的奥秘,感受数学之美。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大家对余弦函数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我会用动画展示余弦函数的图象,让你们直观地看到它的变化规律。最后,我会引导你们探究余弦函数的性质,比如周期性、奇偶性等。希望通过这节课,你们能对余弦函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表达余弦函数的性质。
2.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现实世界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4.强化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上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在本章节之前,他们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基本概念,对函数的周期性和奇偶性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于余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学生们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学生层次:班级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可能对函数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较好地掌握函数的基本性质;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2.知识方面:学生对余弦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函数图象的绘制和性质的分析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直观演示来加强理解。
3.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4.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互动环节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较高,但个别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理解。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余弦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余弦函数的应用实例,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让学生动手绘制余弦函数图象,体验函数性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余弦函数的图象变化,增强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辅助:借助几何画板等软件,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函数性质。
3.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解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活跃度。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视频:展示海边日出时,太阳在海平面上升起的画面,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的运动轨迹与余弦函数的关系。
2.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太阳的运动轨迹?如何表示太阳在不同时刻的高度?
3.引导学生回顾正弦函数的定义,引出余弦函数的概念。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余弦函数的定义:介绍余弦函数的概念,通过单位圆上的点P的坐标来定义余弦函数。
2.余弦函数的图象:展示余弦函数的图象,分析图象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
3.余弦函数的周期性:讲解余弦函数的周期性,通过实例说明周期T的确定方法。
4.余弦函数的奇偶性:介绍余弦函数的奇偶性,通过图象分析得出结论。
5.余弦函数的应用:展示余弦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建筑设计、机械工程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练习1:绘制余弦函数y=cos(x)的图象,并标注关键点。
2.练习2:求余弦函数y=cos(x)在[0,2π]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3.练习3:根据余弦函数的图象,判断以下函数的周期性:y=cos(2x)和y=cos(x/2)。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1:余弦函数的周期性有何实际意义?
2.提问2:如何确定余弦函数的周期?
3.提问3:余弦函数的奇偶性与实际应用有何关联?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互动1:请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余弦函数图象,并讲解图象特征。
2.互动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余弦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互动3: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小组互助解答。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拓展1:引导学生运用余弦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求解物体在简谐振动中的位移等。
2.拓展2:介绍余弦函数在物理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七、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余弦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