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pptx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青铜器铸造技术属于中华文明的成就;《论语》属于中华文化的典籍;“天下大同”理念因其普世价值被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知识梳理;《哪吒之魔童闹海》体现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惩恶扬善的正义担当
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
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集体主义价值观
人与自然天人合一
家国情怀
人与国家;
项目;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威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5分)
①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人口优势
②文化上:包容性,兼收并蓄
③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④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⑤思想上: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⑥教育、文字:科举制、书院、先进人士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汉字为为交往提供了便利,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四书”五经”被用拉丁文翻译,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P上88)
(3)社会生活: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
(4)科举制度西传,西方文官制度建立选三P5758;
课本p7学习拓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源”和“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
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创新表达方式与形式
契合时代精神;
德政:德政强调统治者通过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它侧重于道德教化和统治者的示范作用,认为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相对于法治。仁政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心。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
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不胡作非为。符合材料“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
因此难以管理”的说法,故选A项。B、D项是孔子的主张,与材料无
关,排除;C项是荀子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
3.《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
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蓄(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
也,不在祀典。”这体现了()
A.天人合一的理念B.和而不同的精神
C.推崇孝道的风尚D.崇德尚贤的思想
D【解析】据材料“夫圣王之制祀也……能捍大惠则祀之”可知,圣王制定祭祀制度即对于那些对民众有恩
惠、为国家做出贡献、抵御灾难、捍卫国家利益的人进行祭祀,这体现了对有德行、有才能、为国家和民众
做出贡献之人的推崇和尊崇,即崇德尚贤的思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