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单元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001].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大单元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中的具体章节,涉及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高一历史必修模块中的《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相衔接,如先秦诸子百家、汉代的丝绸之路等,为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2.提升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3.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脉络,包括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代表人物。
②掌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文化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深入分析中华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理解其内在的连续性和变革性。
②将抽象的中华文化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跨文化比较的视野,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和贡献。
④引导学生从个人和社会的角度反思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感。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结合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代文化名人,模拟历史场景,体验文化传承的过程。
3.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作品、历史遗址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和感性认识。
4.安排小组合作项目,让学生分组研究特定文化现象,如书法、茶道等,通过实践操作和交流分享,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古老而充满魅力的主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力量让我们的文化绵延不绝,历经沧桑而依然璀璨夺目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团。
二、新课讲授
1.中华文化的起源
(教师)同学们,中华文化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首先,让我们从中华文化的起源开始。你们知道,中华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左右。当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华文明的开始。
(学生)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它标志着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教师)很好,夏朝的建立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么,夏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它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夏朝的建立与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的发展为夏朝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教师)非常正确。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特别是夏朝时期的农业技术进步,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夏朝的文化特点。
2.夏商周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师)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字的演变
(学生)我知道,夏朝时期出现了甲骨文,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文字之一。
(教师)确实如此,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字的起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甲骨文的特点。
(2)礼乐制度
(学生)礼乐制度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教师)很好,礼乐制度的确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重要制度。那么,礼乐制度对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呢?
(3)哲学思想的萌芽
(学生)我知道,夏商周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教师)正确。夏商周时期的哲学思想为后世中华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3.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
(教师)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百家争鸣
(学生)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
(教师)百家争鸣确实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那么,百家争鸣对中华文化有哪些贡献呢?
(2)科技进步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农业、天文、地理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就。
(教师)没错,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进步为后世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3)文化融合
(学生)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开始融合。
(教师)文化融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三、课堂讨论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
(1)中华文化的起源有哪些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