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展开,具体内容包括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材相关,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如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其次,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最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重点讲解各个时期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秦汉时期的统一文化、唐宋文化的繁荣等,使学生理解中华文化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的。
②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包括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中华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难点在于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把握中华文化发展的主线,分析不同时期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②把握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世界性,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时代的,更是面向世界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此外,难点还在于如何将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拥有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历史遗址图片、文物介绍视频、历史事件动画等,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根据课程需要,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准备实验操作台,用于模拟历史场景或展示文化技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古代文化的图片,如《清明上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幅画作所展现的宋代社会风貌。
-提问:同学们,这幅画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它是如何反映中华文化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幅画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2.讲授新知(20分钟)
-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从史前文化到夏商周时期,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讲解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道家、法家等,分析其核心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探讨秦汉时期的文化统一:统一文字、度量衡,推广儒家思想,建立郡县制等。
-分析唐宋文化的繁荣: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以及科技的发展。
-讲述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如戏曲的成熟、小说的繁荣、科学技术的停滞等。
3.巩固练习(1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深入讨论,并准备简要汇报。
-学生汇报: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指出亮点和不足。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华文化的哪些方面?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分享心得体会,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章节,并做好笔记。
-思考题: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实践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一次博物馆或历史遗迹,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学生能够识别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如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秦汉时期的统一文化、唐宋文化的繁荣等。
-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如从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等方面解读文化发展。
-学生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对文化现象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
-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出中华文化的共性和个性。
3.文化素养:
-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