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素养评价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
PAGE
单元素养评价(一)(第一单元)
(45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争论表明,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消灭了文明起源迹象。据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是
()
A.漫天星斗 B.多元一体
C.本土多元 D.兼容并蓄
【解析】选C。材料“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辽河等区域消灭了文明起源迹象”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本土多地区,体现了“本土多元”特征,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漫天星斗”的特征,故A排解;材料也未涉及“多元一体”的信息,故B排解;“兼容并蓄”表现为兼收吸取其他文明,材料并未体现,故D排解。
2.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爱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 ()
A.强化血缘宗法 B.维护尊卑关系
C.凸显宗教信仰 D.加强文化认同
【解析】选D。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爱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D正确。A与材料观点无关,故排解。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解B。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的,故排解C。
3.理学家提倡的“存理去欲”或“有意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生疏论、成贤成圣的境地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争论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生疏自然进展规律为导向
D.关怀社会进步为前提
【解析】选B。理学争论的重点是社会的伦理道德,故A、C排解。D由材料看不出,排解;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气,留意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克制、发奋立志,由题中“修养论”“生疏论”“成贤成圣的境地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可知选B。
4.“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惧制度。而康雍乾尤为恶劣,“盛世”的箫鼓难掩一个时代的腥风血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龚自珍)。清朝大兴“文字狱” ()
A.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是从思想领域严密掌握学问分子的必要手段
C.制造冤狱,破坏了社会稳定
D.禁锢了中华文化的进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解析】选D。清朝大兴“文字狱”,目的是加强对学问分子的思想掌握,以巩固封建统治,但不是为了整顿文化市场,也不是必要手段,A、B错误;清朝大兴“文字狱”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而破坏社会稳定不是材料主旨,排解C;清朝大兴“文字狱”,禁锢了中华文化的进展,不利于社会的进展和进步,故选D。
5.《周礼》分设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总数为三百六十。政令、礼仪、祭祀又都有阴、阳之分。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什么特征
()
A.天人合一 B.以人为本
C.刚健有为 D.贵和尚中
【解析】选A。从材料可以看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各分领六十官职,而官职属于社会政治范畴;政令、礼仪和祭祀这些人类活动又都有阴、阳之分,而阴、阳属于自然哲学范畴。以上明显具有“天人合一”的特点,故选A。所谓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进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确定,排解B;刚健有为,刚是指有进取精神,不屈服于外力;健是指具有长久力,是儒家和儒学的理论归纳,排解C;贵和尚中指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排解D。
6.“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以下中国古代思想最能体现“和”的价值的是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解析】选B。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利于世界和平,体现出“和”的思想,B正确;A是道家辩证法思想;C是法家严刑峻法思想;D属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
7.(2024·全国Ⅰ卷)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解析】选C。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唐朝人物画的代表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也是争论唐朝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史料价值,故选C;吐蕃不属于西域地区,与西域风情无关,排解A;《步辇图》属于人物画,与表达文人意趣的文人画、反映市井风情的风俗画无关,排解B;阎立本的《步辇图》再现了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没有体现浪漫主义风格,排解D。
【补偿训练】
魏晋时期,有人指责佛教沙门剃发,抛弃妻子,不讲孝道。对此,佛教回应“孝之为贵,贵能立身行道,永光厥亲”,认为僧尼出家并不是抛弃妻子,不忠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