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4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含解析新人教版.docx
PAGE
5-
考点规范练4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选择题
1.钱穆认为,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源于“五经”,是人与人、族与族、文与文相接相处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志向。传统礼乐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与宗教相敌对,因此不妨称之为“人文教”。这反映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
A.是宗法制的产物
B.是一种宗教信仰
C.受宗族观念影响
D.重视历史和教化
2.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若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表明陆九渊()
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
B.赞同朱熹“格物致知”的方法
C.主见自由阐释儒家经典
D.否定传统儒学的权威地位
3.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则、仪节,成为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A.旨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B.出于加强皇权的须要
C.维护了社会治平稳定
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4.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孔子论学问注意‘一以贯之’,注意推论,原来很好。只惋惜他把‘学’字看作读书的学问……”这表明()
A.旧道德与新文化势同水火
B.西学已占据文化主流地位
C.传统思想的继承困难重重
D.学者检讨儒学的得失
5.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
A.重视天人关系的探讨
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
C.有较强的道义和社会责任感
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
6.韩非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出韩非()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7.宋朝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朝董仲舒的新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时期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理学()
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
B.否定了先秦时期孔孟的儒学观点
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
D.完成了向近代学术体系的转型
8.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验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涵创新精神
9.《万国公报》是由英美传教士主办的教会刊物。甲午斗争前后,该报系统报道斗争全程,并在对时局的评论中袒日排俄、抨击清政府腐朽无能、宣扬变法。1896年,其发行量快速增加,“购阅者大都达官贵介名士商绅”。这表明当时()
A.外媒报道相对客观公正
B.民众爱国意识快速觉醒
C.教会左右清廷政治变革
D.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10.梁启超在1896年编成《西学书目表》,收录了300多种讲求西学的书。他说:“诸书分为三卷。上卷为西学诸书:其目曰算学,曰重学……中卷为西政诸书:其目曰史志,曰官制,曰学制……下卷为杂类之书:其目曰游记,曰报章……”这表明当时()
A.洋务思想遭到彻底摒弃
B.维新活动限于思想启蒙
C.学习西方不断深化拓展
D.全盘西化思潮较为盛行
11.“假如想看看各种独创的力气、作用,最显著的例子就是新近的印刷、火药和指南针。因为这三种东西曾变更了整个世界的面貌。”材料旨在强调这三大独创()
A.变更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经济结构
B.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C.使世界起先渐渐连成一个整体
D.摧毁了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2.伏尔泰说:“自然法就是令我们感到公正的本能。”他认为这种本能是“天下的人”所普遍具有的。这些天赋人权的思想,和儒家对良知良能的论述,包括“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在哲理上是相通的。这表明()
A.启蒙运动是一场儒学化运动
B.启蒙运动的目的在于开启民智
C.儒家思想与启蒙思想具有一样性
D.儒家思想是启蒙思想的来源
二、非选择题
13.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