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后篇巩固提升含解析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docx

发布:2025-03-19约5.31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5-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后篇巩固提升

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相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甲骨卜辞()

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

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

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

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相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可知甲骨文中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探究和记载影响到后期天人思想的形成,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故选D项;甲骨文对探讨历史有重要的意义,“真实状况”表述过于确定,解除A项;材料强调早期自然崇拜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而非自然与人和谐发展的关系,解除B项;材料未涉及甲骨卜辞与秦汉以后政治文明走向之间的关系,解除C项。

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则、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白“周礼”()

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B.出于加强皇权的须要

C.维护了社会治平稳定

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答案D

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为西周统治服务,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D项正确。

3.西周文、武等先王留意“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动身,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见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了西周先王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留意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选D项。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解除A项;材料中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动身,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解除B项;仁政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见,解除C项。

4.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建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这一变更反映了()

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

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

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作出调整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了阴阳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须要,故D项正确;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没有背离儒家思想,解除A项;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B项不符合史实,解除;材料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解除C项。

5.(2024·广东东莞零模)1993年出土的《唐虞之道》竹简,是探讨先秦历史的重要文物,文章赞颂“禅而不传”的“唐虞之道”,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见“爱亲尊贤”。据此可知,《唐虞之道》()

A.深受“三纲五常”的影响

B.适应了后世统治者需求

C.代表新兴地主阶层利益

D.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着重叙述舜知命修身及其仁、义、孝、悌的品德,主见‘爱亲尊贤’”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孝、悌等可知,《唐虞之道》与儒家思想有共通之处,故选D项;“三纲五常”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不在先秦,解除A项;后世统治者大多实行王位世袭的方式,而“唐虞之道”是民主禅让,解除B项;新兴地主阶层是凭借剥削封建地租为生的社会阶层,题干未涉及,解除C项。

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爽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爽、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

A.天人合一思想 B.无为而治主见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材料“自然、清爽的特性……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主见,故解除B项;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知足常乐观念,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故解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以德治国理念,故解除D项。

7.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产生的选官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B

解析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实力,然后举荐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