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001].docx
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说课稿)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高二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教学内容,旨在通过深入剖析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特点,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设计思路如下:
1.以课本为核心,梳理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解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结合实际,引入生动案例,让学生在理解文化内涵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4.注重学科间的融合,适当拓展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中华文化的起源、演变,提高其历史解释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让学生在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3.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其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培养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文化的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高一阶段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史的基础知识,对中华文化的初步了解,如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基本概念。
-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某些具体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愿意了解和探索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够通过课堂讨论和自主学习来深入理解文化内容。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通过阅读文献来学习,有的则偏好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会对某些文化概念和哲学思想的理解感到抽象和困难。
-对于历史事件与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
-部分学生可能在记忆大量文化知识点时感到压力,需要引导他们进行有效学习。
四、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计算机
-软件资源:历史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化资源:历史文献电子版、历史纪录片片段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提问、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短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提出问题:“中华文化给你们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讲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重要成就,如先秦诸子百家、汉唐盛世的文化交流等。
-通过案例分析,如《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让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强调中华文化中的创新精神,如科技发明、文学艺术创作等。
3.师生互动环节(用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有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阐述,教师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点评,强调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4.巩固练习(用时5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快速回答,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公布答案,并对错误答案进行讲解。
5.课堂小结(用时2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独特价值。
-提醒学生课后进一步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6.作业布置(用时2分钟)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化的小论文,以加深对文化内涵的理解。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通过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分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同时,教学过程中紧扣实际学情,凸显重难点,解决问题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拓展要求。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理解各个时期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学生能够阐述儒家、道家、法家等先秦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以及汉唐盛世的文化交流对中华文化的促进作用。
2.思维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文化现象,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并能够对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进行批判性思考。
3.文化认同: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增强。在学习过程中,他们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