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设计:17 古诗三首.pdf
第17课古诗三首
设计依据与构思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写景色的,有共同之处。教学,
没有必要对三首诗都用同样的力气去组织整个教学过程。可以重点教学第
一首诗,学生在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学习另外两首古
诗。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教学第
一首古诗,可以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尝试通过猜读、图文对
照等方式初步理解诗歌大意,用串联景物的方法说一说古诗主要写了什
么;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句;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有感情朗读,并积累古诗,梳理学
法,为学习另外两首诗做准备。
课安排:1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
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写景的古诗,
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
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
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望洞庭》
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
纸上。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借助诗歌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诗句的意
思,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I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
〃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I教学重、难点
1.识记本课生字,书写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I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看懂注,读准诗句,理解大意。
教师:准备课件。
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
【体裁:诗歌】
2.达成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给多音字〃抹、磨”注音并组词,正确规范地
书写13个生字。
(2)学会正确朗读三首古诗。
3()结合注,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
4()能借助注,说出诗句的大意。
3.学习方法建议:自主识字、归类书写、反复朗读、背诵积累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朗读展示、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二、学习任务
1.给下列汉字注音。
亦(yi)宜(yi)庭t(ing)未(w)盘(p2n)
2.根据读音,给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抹mo涂(抹)ma抹(布)
磨mo(磨合)mo(石磨)
3根据拼音写汉字。
dGn(断)开清chU(楚)zhi(至)于gCi(孤)单信n(帆)
船
yin(饮)酒ch。(初)中jing(镜)子wVi(未)来m6磨()
刀
y台o(遥)远金yin(银)p台n(盘)子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D)。
A.〃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是将月色下的千里洞庭湖比作一面未加
磨拭的巨大铜镜,写出了月下洞庭湖朦胧,静谧的美。
B.〃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句诗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
写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外形美、色彩美。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