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课 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 (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docx
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以《无处不在的广告》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广告,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消费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辨别真伪广告的能力。课程内容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相关章节紧密相连,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学会辨别真伪广告。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升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四年级学生对广告有一定的认识,能够说出自己熟悉的广告,但对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广告法规等方面了解有限。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广告类型,如电视广告、网络广告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广告这一与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互动活动来提高。学习风格上,学生偏好直观、互动和体验式学习,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能更好地吸收知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可能对广告的认识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理解广告的实质和法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广告内容判断困难、缺乏辨别真伪广告的能力等问题。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团队协作能力不足的情况。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广告样本(如产品包装、广告海报)。
2.课程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电子版、学校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网络广告案例库、相关法律法规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
4.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观看。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广告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广告?广告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消费知识”,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消费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引入新课: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正确认识广告。”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
a.介绍广告的定义和分类,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
b.讲解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引导消费、提高产品知名度、误导消费者等。
c.介绍我国广告法规,如《广告法》等。
-举例说明:
a.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广告案例,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多样性和特点。
b.分析案例中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互动探究:
a.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取一个广告案例,分析其正面和负面影响。
b.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a.让学生尝试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旨在提高公众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度。
b.学生分享自己的广告设计,其他学生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教师指导:
a.教师对学生的广告设计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b.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广告设计中的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4.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学生总结: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如对广告的认识、广告法规的了解等。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确认识广告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辨别真伪广告。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课后收集身边的广告,分析其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撰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下一节课,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以及广告法规的基本内容。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广告,如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等。
-学生能够分析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如引导消费、提高产品知名度、误导消费者等。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了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锻炼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学生在辨别真伪广告的过程中,提升了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增强了法治意识。
-学生学会了辨别真伪广告,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对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