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课 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 (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docx
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9课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
2.教学年级和班级: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2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媒介素养和道德判断能力。学生将通过学习,了解广告的普遍存在性,学会辨别广告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对广告内容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法治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体验,学生能够认识到广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会合理消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广告的本质和目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广告的基本功能是为了吸引顾客,促进产品销售。
-学会辨别广告:学生需要学会区分广告信息与真实信息,识别虚假广告和误导性广告。
-正确消费观念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合理消费的观念,不盲目追求广告中的产品。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理解广告的双面性。学生需要认识到广告既有正面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误导消费、造成资源浪费等。
-难点二:广告信息的识别。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广告信息,如何准确地判断哪些是真实可信的,哪些是虚假的,是一个挑战。
-难点三: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学会对广告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不被表面宣传所迷惑,能够独立判断广告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实物广告样本(如杂志、海报等)
-课程平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平台,用于获取教学资源和辅助教学材料
-信息化资源:网络搜索引擎,用于查找相关广告案例和背景资料
-教学手段:视频资料、图片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展示一系列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广告,如电视广告、网络广告、户外广告等,提问学生:“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看到过哪些广告?广告有什么作用?”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提问:“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消费权益?”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广告的基本概念、种类、目的和作用,强调广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广告案例,如公益广告、商业广告、虚假广告等,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多样性。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广告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
-如何辨别广告的真实性?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广告?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身边的广告案例,分析其类型、目的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教师指导: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案例分析(约20分钟)
-展示一个典型的虚假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其特点、危害及如何防范。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防范虚假广告的建议。
-教师总结: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提倡理性消费。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广告的双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广告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庭成员的购物行为,了解他们在购物时是否受到广告的影响,并思考如何避免被虚假广告误导。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描述广告的定义、种类、目的和作用。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广告,如公益广告、商业广告、虚假广告等。
-学生了解到广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者生活的影响。
2.能力提升:
-学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广告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
-学生提高了信息辨别能力,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防范虚假广告。
-学生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如何在购物时避免被广告误导。
3.情感态度:
-学生对广告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广告。
-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念,认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性。
-学生对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愿意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4.行动实践:
-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关注广告,学会分析广告信息。
-学生在购物时能够更加慎重,避免盲目跟风消费。
-学生愿意参与家庭消费决策,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