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9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5-04-10约3.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9正确认识广告《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无处不在的广告》(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本章节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广告,了解广告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广告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辨别广告真伪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2.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理性对待广告。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广告内容进行合理分析和评价。

4.提升学生法治观念,了解广告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好奇心强,对周围世界充满探索欲望。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广告已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但对其背后的商业逻辑和潜在影响的认识较为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但批判性思维和自我保护意识仍需加强。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有一定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对广告内容缺乏辨识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广告的影响。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形成了依赖广告获取信息的行为模式,这需要通过课程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广告。

在素质方面,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广告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广告商、消费者等角色,体验广告的制作和影响。

3.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真实广告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广告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4.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广告的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广告,如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广告?它们有什么特点?”

2.提问:“你们对广告有什么看法?你们认为广告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无处不在的广告》。”

二、新课讲授(15分钟)

1.讲解广告的定义、类型和功能,结合实例分析广告的正面影响,如促进产品销售、传播文化等。

2.讲解广告的负面影响,如误导消费者、侵犯隐私等,让学生了解广告可能带来的问题。

3.讲解广告法规,强调合法、诚信经营的重要性。

三、实践活动(20分钟)

1.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一组扮演广告商,另一组扮演消费者,模拟广告制作和消费过程。

2.案例分析:展示真实广告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可能产生的问题。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辨别广告的真伪,以及如何避免受到不良广告的影响。

四、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

1.讨论内容一:如何辨别广告的真伪?

-举例回答:通过查看广告来源、核实广告内容、关注广告发布时间等方式辨别广告真伪。

2.讨论内容二:如何避免受到不良广告的影响?

-举例回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盲目相信广告,学会理性消费。

3.讨论内容三: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举例回答:关注权威媒体,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五、总结回顾(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广告的双面性,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广告。

2.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媒介素养,学会辨别广告真伪,避免受到不良广告的影响。

3.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广告,分析其优缺点,下节课分享。

用时:45分钟

知识点梳理

1.广告的定义与类型

-广告的定义:广告是一种通过付费方式,以公开传播为手段,向特定受众传达产品、服务、观念等信息的商业宣传活动。

-广告的类型:包括电视广告、户外广告、网络广告、印刷广告、广播广告等。

2.广告的功能与作用

-促进产品销售:广告能够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消费者购买。

-传播文化:广告在传播商品信息的同时,也传递了一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

-丰富生活:广告为人们提供娱乐和休闲,丰富日常生活。

3.广告的正面影响

-提高产品知名度:广告有助于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吸引消费者关注。

-促进消费:广告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推动消费市场的发展。

-传播知识:广告可以传播科学、健康、环保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素养。

4.广告的负面影响

-误导消费者:部分广告可能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

-侵犯隐私:一些广告可能侵犯个人隐私,如收集用户个人信息。

-影响青少年:不良广告可能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