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docx
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教学设计(统编版2024)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春》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4-2025学年七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9月10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一文为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春》的词语选择和句子结构,提升学生准确、生动表达的能力,培养其欣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理解《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通过描绘春天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感。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写景抒情类文章,对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对文学作品中的生动描写和情感表达较为敏感。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学习。同时,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各异,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倾向于合作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春》中的细腻情感和深层文化内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准确把握。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和创意写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引导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2024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春》的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春天的图片和视频片段,用于导入新课和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3.教学工具:准备电子白板或投影仪,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和辅助材料。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划分为小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播放春天的自然风光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直观感受春天的美好。随后提问:“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春天的初步印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春》。
2.新课讲授(15分钟)
a.分析课文结构: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春》的结构,理解课文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描绘春天的变化。
b.语言修辞解析:挑选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引导学生分析其表达效果。
c.情感体会: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3.实践活动(10分钟)
a.词语接龙:以“春”字开始,让学生用与春天相关的词语进行接龙,提高学生对课文词汇的掌握。
b.情境写作:要求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春天瞬间”为主题,进行短文写作,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c.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课文中的某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a.修辞手法的效果:讨论课文中各种修辞手法如何增强表达效果,举例回答如“拟人手法让春天显得更加生动可爱”。
b.作者情感的表达: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对春天的情感,举例回答如“作者用‘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这样的比喻,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喜爱”。
c.春天的象征意义:探讨课文中的春天是否具有象征意义,举例回答如“春天是否象征着新生和希望”。
5.总结回顾(5分钟)
通过提问方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课文《春》是如何描绘春天的?”,“修辞手法在本课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对春天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等,以确保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总结春天的象征意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价值。
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春》这篇课文,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创新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体现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文学作品:《春》的作者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荷塘月色》、《背影》等,以及其他描写春天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
-文化背景: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春天的习俗和节日,如清明、谷雨等节气,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谚语等。
-自然科学:春天的自然现象和生物变化,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行为等。
2.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