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docx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2024)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课程内容紧扣教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语言魅力和人文精神。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初步的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接触过一些鲁迅的作品,对鲁迅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有一定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朝花夕拾》这一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并探讨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人物形象。学习风格上,学生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可能存在阅读障碍,难以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此外,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时,可能对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缺乏了解,影响了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此外,学生在写作练习中,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表达不够准确、生动。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朝花夕拾》的背景和鲁迅的生平,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择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扮演,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增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与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
4.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与《朝花夕拾》主题相关的短文,提升学生的写作技能。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教师以鲁迅先生的经典名言或《朝花夕拾》中的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一句话,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本书,感受鲁迅先生的人生哲理和文学魅力。”
2.新课讲授
(1)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详细内容: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朝花夕拾》的成书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对作品的初步认识。
(2)分析作品主题
详细内容:引导学生分析《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如对童年的回忆、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批判等。
(3)探讨人物形象
详细内容:选取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及其对作品主题的贡献。
3.实践活动
(1)角色扮演
详细内容:学生分组,选取作品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角色的行为和对话,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2)绘画创作
详细内容:学生根据作品内容,进行绘画创作,以图解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写作练习
详细内容: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与《朝花夕拾》主题相关的短文,如《我的童年记忆》或《我对人生的思考》。
4.学生小组讨论
(1)作品主题的理解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朝花夕拾》中的主题,如“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这本书?它告诉我们什么?”
(2)人物形象的分析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如“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作品与现实的关联
举例回答:学生讨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社会现象?”
5.总结回顾
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花夕拾》的重要性和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同时,指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作品主题的理解。
-难点:如何将作品中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作品,以下是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
-鲁迅生平资料:收集鲁迅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及社会活动,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成长背景和创作动机。
-相关历史事件:介绍《朝花夕拾》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
-同时代文学作品:推荐与鲁迅同时代的文学作品,如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让学生对比阅读,拓宽文学视野。
-鲁迅研究文献:介绍鲁迅研究的相关书籍和论文,如《鲁迅研究论文集》、《鲁迅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