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发布:2024-10-15约4.4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整本书阅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深度,本章节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思维分析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得到全面提高。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朝花夕拾》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鲁迅的部分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已经学习了基本的文学分析方法和修辞手法,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初步的解读和欣赏。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颖、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充满好奇,对《朝花夕拾》中的生活片段和深刻内涵可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分析文本、概括内容方面具备一定能力,但可能缺乏深入挖掘主题和细节的能力。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偏好小组讨论。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深刻反思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因为作品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与他们的生活实际有较大距离。此外,作品中的部分语言和表达方式可能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较为深奥,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朝花夕拾》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朝花夕拾》相关的背景资料、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以及作品分析的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片段等。

3.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求,安排座位以便于小组讨论,准备白板和记号笔供学生讨论时使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以播放一段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提出问题: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以及他们对《朝花夕拾》这本书的期待。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作品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朝花夕拾》的成书背景,以及鲁迅先生创作此书的意图。

2.内容解析:逐篇讲解《朝花夕拾》中的名篇,如《狗·猫·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用时分配:每篇5分钟

3.互动讨论:在解析每篇文章后,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个主题或人物形象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篇课文,讨论并总结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语言特色。

2.分享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课堂提问与总结(5分钟)

1.提问环节: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思考性问题,如:“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是如何表达对社会的批判的?”

2.总结反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创新环节(5分钟)

1.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仿写一篇短文,模仿鲁迅先生的笔触,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2.展示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老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六、课堂结束语(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朝花夕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鲁迅先生的作品价值。

2.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课文,写一篇关于作品主题思想或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

六、知识点梳理

1.《朝花夕拾》的背景知识

-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

-《朝花夕拾》的成书背景及创作意图

-作品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作品内容解析

-《狗·猫·鼠》:通过对比狗和猫的行为,讽刺了社会上的某些人性丑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童年时对自然和知识的渴望,以及封建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限制,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二十四孝图》: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儿童的残酷要求,揭示了孝道的虚伪性。

-《五猖会》: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愚昧习俗,以及这些习俗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无常》:通过无常这一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公正的渴望。

-《父亲的病》:讲述了作者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