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1.5 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实录(新版)冀教版.docx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5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实录(新版)冀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1.5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实录(新版)冀教版”为主题,紧密围绕课本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基本运算规则和技巧,提高学生运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形成对数理逻辑的认识。发展数学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有理数加法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意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运用有理数加法进行数学建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基本运算,对正负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还不够熟悉。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加法运算,但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规则和符号表示可能存在困惑。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也可能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感到畏惧。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一些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解决更感兴趣,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偏好理论推导。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偏好视觉学习,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学习有理数加法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理解正负数的相反意义和绝对值,掌握加法运算的符号表示,以及在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此外,学生可能难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解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辅以实例分析,帮助学生逐步理解。
2.设计互动式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有理数加法的认识。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运算过程。
4.设置游戏环节,如“有理数加法接力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计算正负数的情况吗?”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的兴趣。
2.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整数加法运算的相关知识,如交换律、结合律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新课呈现(约20分钟)
1.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包括正负数的加法、零的加法、相反数的概念等。
2.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如“-3+5=2”,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规律,如“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教师布置一些基础的有理数加法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指导:教师巡视教室,观察学生的解题过程,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7+(-3)+5=?”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生分享解题思路,教师总结并点评,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五、课堂小结(约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有理数加法运算的要点。
2.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给予解答。
六、作业布置(约5分钟)
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有理数加法的基本练习题和拓展题。
2.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反思(约5分钟)
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1.有理数加法
-正负数加法
-零的加法
-相反数的概念
2.有理数加法运算规则
-同号相加,异号相减
-负数的加法
-零的加法
九、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本节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有理数的概念:介绍有理数的分类,包括整数、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以及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
2.有理数加法法则:探讨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如同号相加、异号相加、零的加法等,并分析这些法则背后的数学原理。
3.有理数减法:引入有理数减法的概念,讲解减法与加法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4.有理数乘法与除法:介绍有理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