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案1中图版必修2.doc
PAGE
5-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指导思想
现代地理教化应注意培育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区域发展问题,正确相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本课就是通过三代塞罕坝人持之以恒植树造林,将荒漠改造为林海的生态文明的范例,让学生在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相识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人地协调的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同时塞罕坝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绿色发展的这种精神也是最好的立德树人的范例,教学同时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化。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内
容分析
地位:本章内容是对必修1和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的总结,也是接着学习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整个中学地理系统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人地协调观更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思想。
编排:中图版教材内容编排为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国际合作几个框题,各框题是通过相关资料来说明。一个一个详细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但是感觉离生活实际远,案例生硬,学生学习爱好不高。
处理:本课选取2017年中国生态文明的典范—塞罕坝造林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塞罕坝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三个阶段的人地关系及环境改变,让学生在真实案例分析中相识环境问题产生的缘由,人地协调的重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必定选择,进而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学生情
况分析
我所教班级为我校(一般中学)高一年级一般班学生。
学问基础:在必修1学习中学生已经驾驭了自然地理的各个要素及其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的内容,对分析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有肯定的学问基础;本章前两节的学习又让学生对环境问题和人地关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相识,这些对于本课案例分析和主干内容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肯定读图和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实力和归纳总结实力还比较薄弱。
学习障碍:学生区域地理学问基础薄弱,对地理热点关注不够,而且高一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薄弱,所以在综合分析案例并在分析中感受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会成为本课学习的障碍。所以本课教学尽量赐予学生足够的图文材料和阶梯式问题设计,帮学生化解学习障碍,顺当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手段、技术打算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敏捷调用相关学问,结合材料分析塞罕坝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塞罕坝不同阶段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塞罕坝案例的学习,学生深刻相识人地协调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必定选择,坚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
感受塞罕坝“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精神,指导将来学习生活。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环境问题发生的缘由、危害和治理措施;
相识人地协调是解决区域环境问题的必定选择,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
难点:
敏捷调用相关学问,综合分析区域环境问题,树立人地协调观念
教学过程
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观看《感动中国》塞罕坝团队的视频,引入本课主题。
观看视频,对塞罕坝案例有感性相识,了解本课学习的情境。
创设情境
激发爱好
新
授
一、
塞罕坝的地理概况
1、塞罕坝的位置
出示塞罕坝的位置图,指导学生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结合区域位置描述的思路,结合地图,描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完成问题1。
问题1:结合图示,简述塞罕坝的地理位置。
结合区域位置,相识该区自然地理特征。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实力。
2、塞罕坝的气候特征
出示中国气候类型图、干湿状况图、塞罕坝地区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该地区气候特征。
结合老师给出的图像和气候成因的分析思路,综合思索分析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完成问题2。
问题2:结合下图和资料,简述塞罕坝的气候特征。
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新授
二、
塞
罕
坝
的
变
迁
阶段一:辽金、清朝时期
出示该时期文字资料,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该阶段的人地关系。
资料: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区域。在我国的辽、金时期,被称作“千里松林”。公元1681年,清康熙皇帝巡幸塞外,看中了这块南拱京畿、北控漠北,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地方,设置了皇家猎苑“木兰围场”。
阅读文字资料,了解该阶段塞罕坝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
了解历史上塞罕坝地区的人地关系和地理环境
阶段二:清末到建国初期
出示该时期的文字资料,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资料: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