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课本“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章节相关,学生需具备对太阳辐射、大气温度、气压等基础概念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其对自然环境变化的关注和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此前学习阶段已接触到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如地球自转、公转等,以及简单的气候知识。然而,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详细机制和原理,学生的认识可能较为浅显。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自然现象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在学习风格上,多数学生偏好通过视觉和听觉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辅助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中的抽象概念可能难以理解,例如大气垂直运动的上升和下沉过程。此外,学生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因为缺乏实际观察经验而感到困惑。同时,学生对复杂的大气环流模式的理解可能存在障碍,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受热过程、大气运动的动画和示意图。
-教学视频:相关地球物理现象的视频资料,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
-地理模型:大气环流模型、等温线分布模型等。
-教学图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真实图片或卫星云图。
-地理教具:气压计、温度计等实验设备。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系统,用于布置作业和反馈。
-信息化资源:在线地理教育资源库,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料和案例。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
-开课之初,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是如何影响地球的吗?”引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
-展示太阳辐射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1)太阳辐射对大气的加热
-介绍太阳辐射的种类和特性,如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等。
-分析太阳辐射如何通过大气层,并对地球表面和大气进行加热。
-举例说明不同纬度、不同季节太阳辐射的差异。
用时:10分钟
(2)大气受热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阶段: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辐射、大气辐射。
-通过图示和实例,分析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吸收辐射后,会对大气温度产生什么影响?
用时:10分钟
(3)大气运动
-介绍大气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讲解水平运动的主要类型:风、高压和低压系统。
-分析垂直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1)小组合作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他们合作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的示意图,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辐射、大气辐射等环节。
-各小组展示作品,并简要说明图中的内容。
用时:10分钟
(2)模拟大气运动实验
-利用气压计、温度计等实验设备,模拟大气运动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
用时:10分钟
(3)讨论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如风对气候的影响、高压和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等。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1)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如何通过大气层,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关于大气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它们对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影响?
(3)关于实践活动:在模拟大气运动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
用时:5分钟
5.总结回顾
内容: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利用所学知识,为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贡献?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象变化,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用时:5分钟
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