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docx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本章节内容紧扣课本,围绕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大气圈的热力学性质及其运动规律,为后续学习气候、天气等地理现象打下坚实基础。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系统运行规律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理解大气层温度分布及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类型和成因,如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中不同高度的温度差异及其原因。
-分析大气运动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相互作用。
-将抽象的大气运动规律与实际天气现象相结合,如理解风的形成和风向变化。
-举例说明:例如,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大气高层温度反而比低层高,难点在于解释大气中臭氧层吸收紫外线导致的高层温度升高。在讲解大气运动时,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难点在于如何将地球自转与风向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互动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形成机制。
3.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
4.设计模拟实验,如利用气球模拟大气层受热和风的形成,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经验。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白天和夜晚的温度会有很大差异?为什么风会从一方吹向另一方?”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太阳辐射图、全球风系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定义,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详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组成部分,如地表、对流层、平流层等,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飓风、台风、季风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大气受热过程或大气运动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小组内讨论该问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问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大气运动的类型、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7.布置作业(5分钟)
目标:巩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并整理有关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信息,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某一地区气候的影响。
8.教学反思(5分钟)
目标:教师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过程: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