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说课稿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docx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包括太阳辐射对大气的加热、大气逆辐射、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与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气象知识相关联,通过回顾和巩固初中气象知识,进一步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气象知识体系。教材内容涉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地球的圈层结构”中的第一节“大气圈”。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使学生理解地球大气系统的基本规律。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大气现象,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通过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机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对地理学科的学习还处于适应期。在知识层面,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础知识了解有限,但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2.知识基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接触过基本的气象知识,对天气现象有所了解,但缺乏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原理的深入理解。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基础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复杂性。
3.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面对复杂的大气现象时,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此外,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得到加强。
4.素质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但在课堂纪律和参与度方面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地理学科兴趣不高,需要教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行为习惯: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习惯总体良好,但部分学生存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产生一定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纠正。
6.对课程学习的影响:由于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理解有限,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理教学挂图、地球仪、风速计、温度计等。
2.课程平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资源库。
3.信息化资源:在线地理教育平台、气象数据查询系统、地球科学相关视频资料。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现象的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提出问题: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
3.学生回答: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初步认识。
4.教师总结:简要回顾学生回答,指出本节课将重点学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太阳辐射对大气的加热(5分钟)
-讲解太阳辐射的强度、分布和作用。
-通过地球仪演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和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受热过程的示意图,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大气逆辐射(5分钟)
-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通过实验演示大气逆辐射的原理,如红外线加热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大气逆辐射对地球温度的影响。
3.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5分钟)
-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如气压差、温度差等。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大气运动的产生过程。
-强调大气运动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4.大气运动的影响因素(5分钟)
-讲解地形、海洋等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大气运动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针对讲授新课中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鼓励学生积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