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桂花雨教案新人教版.doc
Page2
3.桂花雨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8内容。
【教学目标】
1.驾驭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沟通,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2.体会母亲对家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妙的、华蜜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妙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溢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观赏漂亮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浙江温州瓯海人。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心高校中文系教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主要著作有《永是有情人》《水是家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母亲的金手表》。
3.介绍桂花。
二、检查预习
1.沟通课前搜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长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常常用美妙的诗词歌颂它。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沟通一下好吗?
2.指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索: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家乡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研读感悟
1.自读自悟。(出示思索题)
(1)默读第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欢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把你喜爱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探讨沟通)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充溢,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充溢。桂花,恒久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摆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用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莫非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实的话,与“月是家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桂花带来的欢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一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分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会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重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家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她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家乡桂花深深的怀念。
五、拓展延长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假如有,说给大家听听。
六、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学习桂花雨这一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教学反思】
《桂花雨》一课是一篇美丽的散文,文中充溢着作者淡淡的思乡心情和对家乡美妙的回忆。在设计这篇课文时我尽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觉问题,并在读书、思索、探讨和沟通中解决问题,驾驭学习方法。同时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一说自己不能遗忘的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育口头表达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