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 变来变去的水说课稿1 北师大版.docx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变来变去的水说课稿1北师大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变来变去的水说课稿1北师大版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册《变来变去的水》。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围绕水的形态变化展开,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观察和体验紧密相关。教材内容涉及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循环等,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对水这一自然现象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学生将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学会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明确水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理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包括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滴等。
-通过实验或观察,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水的三态变化。
2.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理解水在不同状态下分子间的距离和运动方式的变化。
-实验操作中,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测量和控制温度和压力条件,影响实验结果。
-将水的三态变化与日常生活现象相联系,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例如,在讲解水蒸气冷凝成水滴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水蒸气会变成小水珠而不是直接消失。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冷凝实验或利用透明容器中的热水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这一过程。在实验操作上,教师需提供详细的步骤说明,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操作,例如使用温度计测量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以增强实验的准确性。最后,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露水的形成,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器材(水、冰块、酒精灯、温度计、透明容器、烧杯等),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课程平台:班级学习平台,用于发布学习资料和在线讨论。
-信息化资源:科学教育视频、在线实验操作演示、水循环动画等。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小组合作实验、图片展示、互动问答。
教学过程设计
**总用时:45分钟**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视频,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哪些变化?”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有不同的形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3.学生分享:邀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想法。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围绕教学目标:介绍水的三态及其变化。
2.介绍固态水(冰):展示冰块,讲解冰的形成条件和特性。
3.介绍液态水:展示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讲解水的流动性和适应性。
4.介绍气态水(水蒸气):讲解水蒸气的形成和扩散,展示水蒸气冷凝成水滴的实验。
5.水的三态变化:通过图示和动画,讲解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包括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冷凝等。
**三、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互动问答:提问学生:“水在加热时会变成什么?为什么?”等,引导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的三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煮饭、洗澡等。
3.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和提问。
**四、巩固练习(10分钟)**
1.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水的三态变化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2.小组汇报:每组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和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水的三态及其变化。
2.强调重点:水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特性,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周围环境中的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如何节约用水。
2.提出问题:“如果地球上没有水,会发生什么?”
3.学生讨论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细节:**
-导入环节:通过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用时5分钟。
-讲授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图示和动画,讲解水的三态变化,用时20分钟。
-师生互动环节:通过问答、小组讨论和展示,让学生参与课堂,用时10分钟。
-巩固练习:通过实验操作和小组汇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时10分钟。
-课堂小结:回顾重点,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重要性,用时5分钟。
**总结:**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互动问答、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水的三态变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精神和环保意识。
教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