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辽宁省抚顺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学年高中地理4.2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设计意图
本节课以“工业地域的形成”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辽宁省抚顺市的地域特点,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工业发展,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工业发展的情感。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1)地理实践力,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2)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3)区域认知,通过分析抚顺市工业地域的形成,提升学生对区域工业布局的理解;4)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方法分析工业地域形成原因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理解并分析影响工业地域形成的各种因素,如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等。
②工业地域形成的典型模式:识别并解释不同工业地域的形成模式,如单一企业型、主导企业型、联系型等。
2.教学难点,
①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中各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理解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工业地域的形成。
②工业地域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工业地域形成对土地、水源、大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及环境问题的产生。
③工业地域形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探讨工业地域形成对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影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地图册、教学挂图。
课程平台:学校地理教学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抚顺市工业发展相关视频资料、工业地域形成案例数据库。
教学手段: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模拟、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辽宁省抚顺市地图,提问:“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抚顺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这些工业部门对抚顺市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师板书课题:“4.2工业地域的形成”。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
教师讲解工业地域形成的五个基本条件:资源、交通、市场、劳动力、政策。
学生思考并举例说明每个条件在抚顺市工业地域形成中的作用。
教师展示抚顺市相关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资源条件对工业地域形成的影响。
(2)工业地域形成的典型模式
教师介绍工业地域形成的三种典型模式:单一企业型、主导企业型、联系型。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比较三种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
教师展示抚顺市某工业企业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所属模式及形成原因。
(3)工业地域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解工业地域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土地、水源、大气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结合抚顺市工业发展实例,讨论工业地域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和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课本相关章节,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抚顺市工业发展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工业地域形成对抚顺市的影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思考工业地域形成的优化策略。
知识点梳理
1.工业地域形成的条件
-资源条件: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
-交通条件:交通便利性、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等。
-市场条件:市场需求、市场潜力、市场距离等。
-劳动力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供给、劳动力成本等。
-政策条件:政府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等。
2.工业地域形成的典型模式
-单一企业型:以单一大型企业为主导,形成以该企业为中心的工业地域。
-主导企业型:以主导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形成具有特定产业特色的工业地域。
-联系型:多个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产业链,共同构成工业地域。
3.工业地域形成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土地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土地退化、土地污染等。
-水源影响:水资源消耗、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
-大气影响: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空气质量下降等。
4.工业地域形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竞争力等。
-社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