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D02006-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J21公共卫生学院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3
ADDINCNKISM.UserStyl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2023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2123D02006
开课单位
基础医学院
课程名称
(中文)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英文)Biochemistryandmolecularbiology
课程性质
必修
考核类型
考试
课程学分
2.5+0.5
课程学时
43+17
课程类别
学科核心课(学科基础课程)
先修课程
人体解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等
适用专业(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是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主要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研究各种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规律和遗传信息传递知识等,讲述正常人体的生物化学及疾病过程中的生物化学相关问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在生物体内各种物质按照特定规律不断地进行化学变化,物质的代谢更新和能量交换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认识到物质代谢紊乱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的本质,正确理解和解释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将来从事卫生检验与检疫相关研究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与临床相关的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并能灵活运用生物化学知识解释人体在生理、病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及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解释人体生理状态下的代谢变化与遗传信息传递规律。能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在分子水平探讨疾病可能的发生机制。
课程目标2:掌握与临床相关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目标3:了解生物化学作为前沿学科其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1:掌握卫生检验与检疫、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课程目标1
60%
1-3:掌握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
课程目标2
20
2-1:掌握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检验检疫、空气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生物材料检验、食品理化检验、免疫学检验、临床检验基础等的基本理论和技术。
课程目标3
10%
2-2: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9:具有自主创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程目标3
10%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主,借助学习通、雨课堂等移动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结合PBL教学模式,以及讨论法、案例教学、实践等教学方法,以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与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DNA的结构与功能;RNA的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动力学;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有氧氧化;甘油三酯的代谢;血浆脂蛋白代谢;氨基酸的一般代谢;DNA复制的基本特性;DNA复制的反应体系;转录体系;转录后的加工过程;RNA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原核基因表达调控;基因重组技术;胆色素代谢。
(二)教学难点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DNA的结构与功能;酶促反应动力学;糖的无氧氧化;脂肪的分解代谢;氨基酸的一般代谢;DNA复制过程;转录后的加工过程;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原核基因表达调控;基因重组技术;胆色素代谢。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的两性解离;肽键的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α-螺旋的结构特点;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概念和稳定因素;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概念;蛋白质的变性;熟悉:电泳原理及应用。了解:蛋白质理化性质。
4
讲授
课堂讨论
实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2
第2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核苷酸的化学组成;核酸的一级结构;DNA双螺旋结构特点,三种主要RNA功能;DNA的变性;熟悉:DNA的功能;核酸的一般理化性质;
3
讲授
实践
课程目标1
课程目标2
课程目标3
3
第3章酶
掌握:酶的活性中心的概念;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