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3S02002-细菌学检验-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J21公共卫生学院 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1
ADDINCNKISM.UserStyle《细菌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21SDC02001
开课单位
公共卫生学院
课程名称
(中文)细菌学检验
(英文)BacteriologicalExamination
课程性质
必修
考核类型
考试
课程学分
2+1
课程学时
34+30
课程类别
专业发展课程(专业核心课)
先修课程
病原生物学
适用专业(类)
卫生检验与检疫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细菌学检验》是卫生检验检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卫生检验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菌学检验是在医学微生物学等知识的基础上,主要介绍细菌学检验的基本要求、基本技术、临床常见致病性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及细菌学检验的新知识、新手段的一门学科。细菌学检验的主要任务是从感染性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或环境中分离并检测致病微生物,明确其种类、分布、数量、毒力等,以确定感染性疾病的致病菌、流行特征及流行情况,为制定预防及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国家标准或规范所确定的细菌学或微生物指标,对食品、环境及健康相关产品的细菌等微生物污染状况进行检测和卫生学评价,为制定相关管理措施以及建立法令、法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检验相关课程及从事由细菌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和运用细菌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检验相关课程及从事由细菌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课程目标1: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思维方式;
课程目标2:了解细菌学检验的特点
课程目标3:掌握细菌学检验的基本实验技能: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菌学检验中的应用;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课程目标4:学会基本的细菌学实验设计、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检验项目。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精神,虚心好学,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追求卓越。具有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良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医德。热爱公共卫生事业、卫生检验与检疫工作,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境界。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1、1-3、1-5、1-6、1-7
课程目标1
30
1-8、2-9
课程目标2
30
2-1、2-4
课程目标3
20
1-8,3-3,3-6,3-8
课程目标4
20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本课程通过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学习、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也结合本学科的发展进程,适当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方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细菌学检验总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30学时,课程大体分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各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掌握细菌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细菌的分类及命名、消毒学实验技术等等;第二部分主要掌握重要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球菌、肠杆菌科、弧菌属、革兰氏阳性杆菌等常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和预防医学意义。
(二)教学难点
常见细菌的分离培养方法、血清学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常见重要致病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检验方法。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1章绪论
掌握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细菌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了解细菌等微生物检验操作基本要求;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
2
讲授
课程目标1、2
2
第2章细菌学检验基本技术
掌握细菌形态结构的不染色检查法;细菌形态结构的染色检查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方法、细菌的培养方法。
熟悉样本的采集与送检;细菌的生化鉴定;细菌数量的测定。
了解细菌的血清学检验;细菌的毒素检验;L-型细菌的测定。
6
讲授
课程目标1、2
3
第3章细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掌握细菌DNA的提取;细菌质粒DNA的分析;细菌核酸的分子杂交检测;PCR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类及特点。
熟悉细菌DNAG+Cmo1%含量测定;PCR基本操作及条件优化。
了解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举例及注意事项。
6
讲授
课程目标1、2
4
第4章细菌的分型及其检测技术
掌握细菌噬菌体分型的一般原则;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纸片扩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