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docx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北京的春节》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六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4年2月24日(星期五)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写作,锻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描述节日习俗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来展现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掌握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学习如何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和总结,提炼出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春节的起源、习俗的意义等。
-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文章内容相结合,进行有创意的写作表达,是一个难点。
-理解并表达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这对于学生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培养也是一个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北京的春节》这篇文章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准备与春节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展示传统习俗的图表,以增强学生对节日氛围的理解。
3.教学设备: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件,包括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分析等,以便于学生直观学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准备书写工具,以备写作练习使用。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有哪些习俗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展示春节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春节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的春节,分享有趣的故事或经历。
2.新课讲授(用时15分钟)
-第一条:介绍文章背景,解释春节的起源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
-第二条: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来展现春节的。
-第三条: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尝试找出其他修辞手法。
3.实践活动(用时15分钟)
-第一条: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春节相关的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第二条:每组准备一份关于所选习俗的介绍,包括起源、意义、操作方法等。
-第三条:每组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其他学生提问,促进学生对习俗的深入理解。
4.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第一方面:讨论文章中作者对春节的情感态度,举例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第二方面: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举例回答:“文章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第三方面:结合个人经验,讨论自己对春节的理解和感受,举例回答:“你如何看待春节?你有哪些特别的春节记忆?”
5.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春节的习俗、文章结构、修辞手法等。
-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如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激发学生对春节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新课讲授:介绍文章背景,让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讲解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践活动:分组研究春节习俗,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生对习俗的深入探讨。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作者情感态度,分析修辞手法,结合个人经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知识点梳理
1.春节的起源与意义
-春节的起源: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包括其起源时间和演变过程。
-春节的意义:理解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和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2.春节的习俗与活动
-贴春联:了解春联的起源、内容和贴法,以及其在节日中的象征意义。
-放鞭炮:认识放鞭炮的传统习俗,包括其历史背景、寓意和现代的环保问题。
-拜年:学习拜年的礼仪,包括拜年的顺序、祝福语和传统方式。
-守岁:理解守岁的习俗,包括其意义和传统方式。
3.文章结构与写作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