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docx
1《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章节内容选自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标题为《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节日氛围以及现代北京的春节特点。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了解春节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通过学习《北京的春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理解并背诵《北京的春节》中的传统习俗;2.分析作者描写春节场景的写作手法;3.结合现实,体会传统节日的现代意义。
难点:1.理解春节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2.将现代生活与传统习俗进行有效结合,提升文本的现实意义。
解决办法:1.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春节习俗的理解,共同梳理文化内涵;2.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3.结合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节日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图片和视频,生动讲解春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课文中的习俗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春节的氛围。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课文内容,增强视觉冲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
2.网络资源:引入相关网站和视频,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3.实物教具:展示春节期间的物品和食物,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北京春节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节日的氛围。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北京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这些习俗背后有什么故事?”
3.学生回答: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简要总结。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春节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
2.讲解课文《北京的春节》中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
3.分析作者描写春节场景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让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4.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课堂练习: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春节场景的段落,运用所学写作手法。
2.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传统习俗,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学生:课文中的哪些习俗是你以前不知道的?为什么?
2.学生回答: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设计一个春节活动,你会怎么策划?
2.学生回答: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教师点评并鼓励创新。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的重要性。
2.拓展活动:让学生课后收集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下节课进行分享。
七、布置作业(3分钟)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收集家乡的春节习俗,准备下节课分享。
教学时间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背诵《北京的春节》中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并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2.文学鉴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排比等,能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文化素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得到提升,增强了对民族节日的认识和认同,培养了文化自信。
4.语言表达: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讨论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流畅地描述春节的场景和习俗。
5.创意思维:通过设计春节活动的讨论,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激发,能够结合现实生活,提出有创意的节日活动方案。
6.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7.传承意识: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有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8.现实联系: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节日。
9.价值观培养:通过学习春节的习俗和意义,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10.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春节有了更加深厚的情感,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①
-《北京的春节》
-传统习俗: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