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二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doc
PAGE
PAGE8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别
一、选择题
1.下列生物能分解纤维素的是()
①人②兔③牛④蘑菇⑤纤维杆菌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⑤
解析兔、牛为草食动物,其肠道内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蘑菇、纤维杆菌能分泌纤维素酶,而人不能消化纤维素。
答案C
2.纤维素酶是一种()
A.合成酶 B.转移酶
C.水解酶 D.裂解酶
解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其中C1酶和Cx酶使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使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故纤维素酶是水解酶。
答案C
3.纤维素酶组成元素有()
A.C、H、O B.C、H等
C.C、H、O、P D.C、H、O、N等
解析纤维素酶属于蛋白质,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主要为C、H、O、N,有些蛋白质还含其他如P、S等元素。
答案D
4.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会在培育基中出现一些透亮圈,这些透亮圈是()
A.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的复合物
B.纤维素分解后的葡萄糖
C.由纤维素酶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D.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形成的
解析刚果红与纤维素反应形成红色复合物,当有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时,菌落四周的纤维素被分解,形成无色透亮圈。
答案D
5.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
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
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
解析纤维素酶是复合酶,在酶的作用下最终把纤维素水解为葡萄糖,故测定时一般以葡萄糖含量多少作为标准。
答案B
6.为了解土壤微生物是否能分解农药,并尽快得出试验结论,有人用“敌草隆”(一种除草剂)进行了试验,取等量砂土分装于相同的两容器中,a组高压灭菌,b组不灭菌,下列有关事项确定错误的是()
A.a组为试验组,b组为比照组
B.向a、b中喷入等量敌草隆,再置于同一恒温箱中培育相同时间
C.检测敌草隆消逝的状况,预料a组敌草隆含量不变,b组敌草隆全部分解
D.只用砂土,试验效果不如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好
解析试验中,经过人工处理的为试验组,没经过人工处理的为比照组,A项正确;本试验的自变量为是否灭菌,是否加入敌草隆、培育时间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试验组和比照组应保持一样,B项正确;砂土中土壤微生物少,分解效果不明显,几种典型土壤混合后的土壤中的微生物数目多,试验效果明显,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C
7.在将样品稀释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育基之前,通常,要进行选择培育,其目的是()
A.分别纤维素分解菌
B.加快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速度
C.使纤维素分解菌匀称地分布在稀释液中
D.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密度,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别到所须要的微生物
解析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育实质上是富集培育,为了能够保证分别到纤维素分解菌,因此先进行选择培育。
答案D
8.下列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含量最高的是()
A.热带雨林中的土壤 B.寒带森林中的土壤
C.花盆中 D.荒漠地区
解析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纤维素含量高的地区,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含量就多。
答案A
9.鉴定纤维素分解菌时,可以运用刚果红对其染色,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育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两种染色法的结果是()
A.均会出现透亮圈
B.均不会出现透亮圈
C.方法一出现,方法二不出现
D.方法一不出现,方法二出现
解析两种刚果红染色法虽然程序不同,但最终都会使培育基中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亮圈。
答案A
10.该试验中关于选择培育正确的叙述是()
A.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B.可以削减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C.所用培育基是固体培育基
D.所用培育基是平板培育基
解析选择培育是为了提高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所用培育基为液体培育基,以便下一步稀释涂布。
答案A
1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育基有选择作用,缘由在于()
A.NaNO3 B.KCl
C.酵母膏 D.纤维素粉
解析纤维素分解菌能分泌分解纤维素的酶,故在培育基中加入纤维素,可以起到选择作用。
答案D
12.纤维素分解菌培育基中酵母膏能供应的主要养分物质是()
①碳源②氮源③生长因子④无机盐
A.③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酵母膏是由酵母细胞水溶液提取物浓缩而成,富含B类维生素,也含有机氮化物和糖类。
答案C
13.微生物(除病毒外)须要从外界汲取养分物质,并通过代谢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繁殖。下列有关微生物养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纤维素分解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物质是相同的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