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1.doc
PAGE
2-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别
一、教学目标
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别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探讨这类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课题重点:从土壤中分别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2.课题难点:从土壤中分别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课题背景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白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广泛分布,由此转入到如何对纤维素进行有效利用的问题。接着,教材介绍了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因此,对纤维素的利用离不开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探讨。最终,教材点明白本课题的探讨主题,即从土壤中分别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四、教学策略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
2.纤维素酶的作用。
教学策略:
有关纤维素的学问,老师可以联系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多糖的学问并支配学生通过阅读进行自学,学生自学后应当能够说出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在生物圈中的分布状况。关于纤维素酶的作用,老师可以参照课本的楷体字部分做演示试验。该试验的现象明显,能使学生对纤维素酶的作用留下深刻的印象。假如不做试验,也可以参照课本中图2-12来了解纤维素酶的作用。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刚果红染色法;
2.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
教学策略:
教材在介绍刚果红染色法之前,首先用“筛子筛沙”这一形象的比方来说明筛选微生物的基本思想方法。老师还可以结合本专题课题2介绍选择培育基的有关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化相识分别微生物的基本思想。刚果红染色法的学问难度并不大,学生通过自学就能够理解。
五、试验步骤
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分别试验的详细操作步骤如下:
土样采集
土样采集的方法与本专题课题2类似。土样的采集要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这是因为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通常会聚集较多的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假如找不到合适的环境,可以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过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选择培育
选择培育须要的仪器有:250mL锥形瓶、无菌称量瓶、药匙、1mL和10mL的移液管、天平、摇床、温度计等。
培育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250mL锥形瓶中装入30mL培育基,用8层纱布做成瓶塞,将瓶口塞紧,再在瓶塞外包袱两层包装纸(或报纸),用线绳扎紧,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选择培育的操作:称取土样20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mL培育基的摇瓶中。将摇瓶置于摇床上,在30℃下振荡培育1~2d,至培育基变混浊。此时可以吸取0.1mL培育液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也可以按课本中所述,重复选择培育的步骤一次,然后再进行梯度稀释和涂布平板。
刚果红染色法分别
纤维素分解菌这一步所须要的仪器有:无菌培育皿、涂布器、1mL移液管,装有9mL无菌水的20mL大试管,温箱等。
培育基的制备参照课本旁栏中的比例配制。在500mL三角瓶中装入200mL培育基,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min。
倒平板操作:将灭菌后的固体培育基熔化,按无菌操作的要求,在无菌的培育皿中倒入15~20mL培育基,凝固后待用。
制备菌悬液:根据本专题课题1的稀释操作方法,将选择培育后的培育基进行等比稀释,稀释最大倍数至106。
涂布平板:将稀释度为104~106的菌悬液各取0.1mL,滴加在平板培育基上,用涂布器将菌液涂布匀称,在30℃倒置培育,至菌落长出。每个稀释度下需涂布3个平板,并留意设置比照。刚果红染色的详细操作步骤参照课本[资料三]。
六、试验成果评价
(一)培育基的制作是否合格以及选择培育基是否筛选出菌落:比照的培育基在培育过程中没有菌落生长则说明培育基制作合格。假如视察到产生透亮圈的菌落,则说明可能获得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二)分别的结果是否一样:由于在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因此最简单分别得到的是细菌。但由于所取土样的环境不同,学生也可能得到真菌和放线菌等不同的分别结果。
七、课堂小结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