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年高中生物第1部分专题2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选修一)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第 1 部分 专 题 2 课题 3 理解教材新知 把握热点考向 应用创新演练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考向一 考向二 1.纤维素酶是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 葡萄糖苷酶等组分。 2.纤维素酶的作用是:纤维素 纤维二糖 葡萄糖。 3.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 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4.分离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 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自读教材·夯基础] 1.纤维素 (1)基本组成单位: 。 (2)含量:是地球上最丰富的 类物质。 (3)分布: 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葡萄糖 多糖 棉花 复合酶 C1酶 Cx酶 葡萄糖苷酶 C1酶和Cx酶 葡萄糖苷酶 (3)实验验证: 试管 滤纸条 缓冲液 pH=4.8 纤维素酶(70~ 80 U/mL) 条件 结果 1 1 cm× 6 cm 10 mL 将两支试管固定在50 mL的锥形瓶中,在摇床上以140 r/min的转速振荡反应1 h 2 1 cm× 6 cm mL 11 1 mL 完全 分解 基本无 变化 3.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方法: 染色法,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先 ,再加入 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 时就加入 。 刚果红 培养微生物 刚果红 倒平板 刚果红 以纤维 素分解菌 红色 [跟随名师·解疑难]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原理: 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该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筛选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操作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 倒平板时加入刚果红 优点 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的问题 缺点 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①由于在纤维素粉、琼脂和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透明圈较为模糊的假阳性反应 ②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长时间培养会降解刚果红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 [自读教材·夯基础] 1.实验设计流程 (1)土壤取样:选择富含 的环境 纤维素 浓度 微生物 选择培养基 摇床 1~2 d 混浊 (3)梯度稀释 (4)涂布培养:将样品涂布到 的培养基上 ? (5)筛选菌株: 染色法,挑选产生 的菌落 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刚果红 透明圈 2.课题延伸——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 (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 的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 和 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进行 测定。 纤维素酶 液体发酵 固体发酵 葡萄糖 定量 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梯度稀释? 提示:通过梯度稀释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菌,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 2.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只是分离纯化的第一步,为确保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做什么工作? 提示:还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跟随名师·解疑难] 1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