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刘华.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刘华
刘 华 贵州省大方县飘井镇中心小学 551600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 素质 培养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在教育目的层次上对素质教育概念的一种规定,这一规定把素质教育与其他种种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区分开来。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包含着两个阶段,由刺激rarr;同化rarr;顺应rarr;平衡为认知的发生阶段,由较低水平的平衡rarr;较高水平的平衡为认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学目标的步骤,应该与儿童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相适应,分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是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形成技能。练是使学生形成认知结构的必要手段,我们必须贯彻讲练结合的原则,而且要做到精讲巧练。实施教学目标中的“练”,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新授前诊断性的练习。练习题应针对本节新知识的生长点,即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其目的是为学习新知识打牢基础,为知识的正迁移创造“最近发展区”。第二步,新授中效应性的练习,练习题应针对本节教材的基本点,即基础知识。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第三步,新授后巩固深化性的练习。练习题应出现变式,并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其目的是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练习中,教师应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要及时评讲矫正。这样有讲有练有评,方能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这是经过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教学原则。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各年级的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量力性来组织教学活动。对于同一年级的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提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学生身心发展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小学阶段的儿童,年龄一般在7~12岁之间,无论从生理、心理上,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具有其独特性。皮亚杰认为这阶段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运算结构,出现了逻辑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说明小学数学教学要抓住学生在这阶段的思维普遍性来进行教学。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以及主观努力诸方面的差异,每个年龄阶段中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又表现出其特殊性和差异性。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论是学习好一些的,还是基础差一些的,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的这种个别差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坚持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本身进行的分析表明,我国小学生言语交往行为集中表现为回答教师的问题,此类行为的频度在学生课堂言语行为总频度中之比重高达93.8%,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1 .7%、2.7%与1.8%。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可见当前我 国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素质教育正是针对这些弊端,强调教育要着力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认识和发展的主体,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