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doc

发布:2017-08-22约2.9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社会的呼唤,是适应时代的步伐。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故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把课堂教学看作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在教学中做到: 一、发挥主体性,优化教学过程。 素质教育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本质都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心理学研究表明:素质教育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只有通过主体的参与和内化,才能转变为素质。因此,数学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知识,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放一放,培养自学能力。 毛泽东曾说过:“要自学主要靠自己学。”而“放一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是充分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并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方法,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而后知不足,知不足而更努力地学;是学生体验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小数乘以整数”时,我利用电化教学,先出现65×5,放手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想一想把65缩小100倍得多少?写一写式子(0.65×5)。然后利用抽拉片把小数点抽走后,让学生做一做,做完后提问:“把小数点抽回去会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观察、思考并作答,点明小数点的作用大,不能够马虎。并让学生讨论、概括、归纳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2、画一画,激情乐学。 作画普遍是受孩子们欢迎的。这是因为图画具有鲜明、生动、形象、直观、易于感知的特点,能使人的认识走出直接认识的范围。学生正是通过形象去认识那些未曾感知和不易感知的事物。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作线段图,以清晰可感的图示进一步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寻找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当学生面前出现:某工程队修两条公路,第一条路全长1225米。第二条公路全长的5/8正好是第一条公路全长的2/7。计划15天完成全部工程,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教学时,我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及应求问题,并画图分析(如下图), 2/7 第一条: 1225米 第二条: 分组讨论。许志明同学说:“由于第二条公路的5/8与第一条公路的2/7相等,先求出第一条公路的2/7,实际这个长度就是第二条公路的5/8的长度。因此列出式子为(1225×2/7÷5/8+1225)÷15,计算的结果即是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我及时给予表扬。由于作线段图时把语言文字转到画面,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观察、语言表达等能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浓厚的兴趣状态中。 3、演一演,体验情境。 好奇,好动和善于模仿,善于思考是孩子的天性。我以表演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演示、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索、主动的求知,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体验情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享受成功的乐趣。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我让两位同学演一演,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左边,一位站在教室的右边,两位同学同时相对而行,直到站在一起。揭示这种现象就是“相遇”。让同学们闭眼回顾两人相对而行的情境,并思考:相遇时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地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这样激发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的热情。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强,通过演一演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于活生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对知识具有迫切需求,使大脑形成了最佳兴奋中心,对知识的反映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 注重全面性,建立培养目标体系。 所谓全面性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目标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准。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数学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思想,教师应树立“长善救失”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学生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面对并关心每一个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在先天禀赋与后天发展的基础上有所得,有所乐,有所发展。由于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上多为全体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杜绝“消化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发生。只有正确对待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分层要求,分类指导,使每一个学生的学都得到适当的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了必作题和选作题。必作题为基础性题,面向全体学生。选作题均为若干题目组成,让学生自由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