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docx
2024秋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实录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课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中心,通过分析诗歌意境、诗人情感、诗歌结构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课程设计注重结合课本,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的素养;通过解读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其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其审美感知和文化传承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变化,体会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②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③通过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
①深入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社会的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②帮助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
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创作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文学表达,提高写作水平。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诗歌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表达个人见解。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2.教学软件辅助:运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诗歌知识。
3.诗歌创作:通过诗歌仿写或创作活动,巩固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掌握。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首先,教师通过展示王昌龄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一段与诗歌意境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情感氛围。最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新课讲授
①诗歌背景介绍(用时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环境。
②诗歌意境分析(用时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③诗歌结构及修辞手法分析(用时10分钟)
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对应关系,以及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3.实践活动
①诗歌朗诵(用时5分钟)
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②诗歌创作(用时10分钟)
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题材,创作一首五言绝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③诗歌讨论(用时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诗歌意象分析
举例回答:学生A:“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杨花”象征着离别,而“子规”则代表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②诗歌情感表达
举例回答:学生B:“我感受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面对离别时的无奈和伤感。”
③诗歌艺术特色
举例回答:学生C:“这首诗运用了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表达更加细腻。”
5.总结回顾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最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王昌龄生平及诗歌创作背景资料:收集王昌龄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官职经历、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唐代边塞诗研究:介绍唐代边塞诗的流派、特点以及代表诗人,如高适、岑参等,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多样性。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指南:提供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把握、语言品味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名句汇编:整理一些经典的古代诗歌名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背诵和欣赏,加深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王昌龄的其他诗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其诗歌风格的演变。
-建议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了解唐代边塞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状况,以及边塞诗人的心境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