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 新人教版.docx

发布:2025-03-20约3.7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新人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新人教版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以四首古代诗歌为基础,引导学生领略古典诗歌的美。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赏析和背诵,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学生能够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增强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同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跨文化沟通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课前,已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诗歌朗读和基本的内容理解。他们可能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词,对诗歌的节奏、韵律有所了解,但具体到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和写作手法的深入分析,还处于初步阶段。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他们的学习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敏感度、记忆力和理解力上。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朗读和背诵来记忆诗歌,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象来理解诗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对古代文化背景的把握、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以及对诗人情感的体会。此外,学生可能在诗歌的节奏把握、韵律感知上存在不足,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针对这些挑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方式,逐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包括《古代诗歌四首》。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王昌龄生平图片、龙标地段的地图以及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丰富学生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3.教学辅助工具:准备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图片、视频等辅助材料,以及投影仪等,以便全班同学共同观看和分析。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环境,设立分组讨论区,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空间进行诗歌分析和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歌朗诵音频,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他对好友王昌龄被贬谪的同情和慰藉之情。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作者背景:李白,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介绍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左迁龙标尉。

2.朗读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语言美。

3.讲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如“杨花落尽子规啼”、“我寄愁心与明月”等。

4.探讨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好友的深情厚谊。

5.讲解诗歌中的写作手法,如拟人、夸张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

2.课堂提问: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3.背诵比赛:组织背诵比赛,巩固学生对诗歌的记忆。

四、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诗告诉我们,友谊是宝贵的,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诗歌的韵律、意象、意境、情感表达和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反思: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5分钟)

1.要求学生背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王昌龄的生平事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整个教学过程紧扣实际学情,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讨论、提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关注核心素养的拓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意识。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在诗歌朗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掌握了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这种朗读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还能增强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2.学生在诗歌赏析方面有了深入的理解。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