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赏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感知能力,通过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真挚表达和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2.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3.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诗歌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通过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古诗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上册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古诗文学习,对古典诗歌的形式、韵律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唐代诗歌,尤其是李白的作品,学生可能接触较少,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了解有限。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可能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可能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背景更感兴趣。学习风格上,有的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韵味,有的学生则可能更注重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解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
-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历史文化背景,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
-把握诗人的情感和心境,需要较强的情感共鸣能力。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对仗、用典、比喻等,需要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将诗歌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需要一定的迁移能力和思考深度。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纸质教材《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信息化资源:唐代诗歌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李白生平介绍、诗歌鉴赏分析文章
-教学手段:PPT课件、诗歌朗读音频、学生作品展示平台(如班级公告板)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诗歌吗?有没有喜欢的诗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诗人或诗歌。
-回顾旧知:教师简要回顾七年级上册已学过的古诗文知识,如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等,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教师详细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创作背景、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知识点。
-举例说明:教师通过展示其他李白的诗歌,如《将进酒》,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
-互动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中的杨花和子规分别代表了什么,以及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师指导:教师巡视各小组,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旨。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教师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手法。
-学生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如《静夜思》、《庐山谣》等,并撰写一篇读书笔记。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小诗,模仿李白的风格,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6.拓展活动(约10分钟)
-诗歌朗诵: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诗歌绘画: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将诗歌中的意象用画笔表现出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李白全集》:收录了李白的全部诗作,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全集,更全面地了解李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主题。
-《唐诗三百首》:这是一部收录了唐代诗歌精华的选本,其中包含了许多李白的诗作,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李白的诗歌。
-《唐宋诗词鉴赏》:这本书收录了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