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涉及古代诗歌的欣赏与解读。本课选取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两首诗,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味、赏析,领略古代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对古典诗歌意境、情感的理解。
2.增强文化理解意识,体会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社会背景。
3.锻炼语言表达,学习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阅读和理解现代文,对基本的文学常识有所了解。然而,对于古代诗歌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对古诗词的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知识掌握有限。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因人而异,部分学生可能对古典文化感兴趣,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学习;而部分学生可能对古诗词感到陌生和枯燥,缺乏学习动力。学生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独立完成阅读和分析;部分学生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习风格上,学生既有偏好视觉和听觉的,也有偏好动手实践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兼顾不同风格的学生。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阅读古诗词时,可能遇到生僻字词、难以理解的诗句、不易把握的意境等问题。此外,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感受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包含《古代诗歌四首》的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如王昌龄和马致远的画像,以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天净沙·秋思》的背景图片。
3.教学视频:搜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意境。
4.教学卡片:制作包含诗句、作者简介、背景知识的卡片,方便学生课堂学习和复习。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提出问题:展示王昌龄和马致远的简介,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位诗人吗?他们分别有哪些著名的诗作?”
3.学生回答:请学生简要介绍所了解的诗人及其作品。
4.教师总结:简要介绍王昌龄和马致远的生平及创作特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诗歌背景:讲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和社会背景。
2.分析诗歌结构:讲解两首诗的韵律、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品味诗句:挑选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互动环节:请学生朗读诗句,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朗读练习:请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2.诗歌填空:出示两首诗的空缺部分,请学生根据诗意填写,巩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改写:请学生将两首诗改写成现代文,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3.提问:《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学生回答: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如何欣赏一首古典诗歌?
2.学生回答: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方法,教师点评。
3.教师提问:在阅读古典诗歌时,我们应该关注哪些方面?
4.学生回答: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诗歌创作:请学生以“思乡”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学生创作: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欣赏的方法和技巧。
2.作业布置:请学生课后阅读《唐诗三百首》中的其他诗歌,并选择一首进行赏析,下节课分享。
教学时间:共计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古代诗歌文化背景:介绍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代表人物等,如唐诗、宋词、元曲等,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整体风貌。
-诗人生平与作品:搜集王昌龄、马致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