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及点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一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
§4.1 认识三角形(1) 教学设计
内容及内容解析
内容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会按照角的大小和边长的关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及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在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多边形的基础,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探索和掌握它的基本性质对于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节课是三角形的起始课,而通过本节课呈现出来的研究三角形的基本“套路”(用适当的方法产生具体三角形→观察并归纳的基础上定义与表示三角形→探索三角形的性质→用获得的数学结果解决问题)对后继学习其他图形有指导作用。
教材版本说明:由于给定课题内容与学情冲突,教师所在地区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按该教材的编排顺序,三角形章节应是七年级下学期所学,是在掌握了“线段、射线、直线”和“平行线的性质”之后学习的内容。但因客观条件限制,上课的学生均为七年级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孩子们(若使用八年级的学生,则已学过本节课内容),学生尚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如点、线段的概念与表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规范表述等)和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故教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将教材中探索三角形内角和调整为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将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调整为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及其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敢于尝试、渴望探索,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并且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本校学生为面向全区摇号而来,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但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三、目标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经历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转化的必要性,掌握三角形的符号表示,感受符号语言的简明性;
3.在“猜角游戏”中发现三角形按“内角大小”进行分类的方法和分类的必要性,并从三角形的构成要素中获得启发,得出三角形按“是否有相等的边”进行分类的方法;
4.从操作活动中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从生活情境中得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论依据。
据上确定本课重点为:
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能从图形中识别三角形。
2.了解三角形的两种分类。
3.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
难点为:
1.三角形概念的形成过程。
2.探索三角形的第二种分类方法。
3.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其依据的探究。
四、教学策略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倡导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需要的“过程教育”,所以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1.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将直观操作与分析概括结合起来,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培养学生自觉地进行思考、归纳。
2.在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边关系的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交流,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感悟数学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三角形的表示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感受符号语言的优势,经历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化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注重把教学活动的时间留给学生,及时了解、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都尽可能的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评价分析
1.关注学生对三角形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水平
2.关注学生在具体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能否独立思考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情况。
3.关注学生能否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
4.关注学生对文字语言向符号语言的转换能力的评价
六、教学过程(见下一页)
问题与情境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探究一:同学们手中有四根长度不同的小棒,请你从中任选三根拼成一个你喜欢的平面图形,并和同桌交流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平面图形。
生:大部分学生拼成的平面图形是三角形,个别学生可能会拼出线段、不封闭的图形......
师:拍照展示同学们拼出的图形。并追问:大部分同学拼出的是三角形,你能说一说你喜欢三角形的哪一点吗?
生:稳定性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以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