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5).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讲人: 李学玲 大纲要求 1、临床表现 2、辅助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 定义: 是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的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 ---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有关. 多累及直肠、乙状结肠。 临床特点: 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 粘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 一 消化系统表现 1 腹泻: (1)血性腹泻为最常见的早期症状。 (2)典型粪便为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 次数: 轻者 2-4次/天,重者10-30次/天。 性状: 水样、糊状,黏液脓血样。 病变局限在直肠者有里急后重。 2 腹痛: 部位--左下腹、下腹 轻-中度腹痛,有腹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 重症者(中毒性结肠扩张、炎症波及腹膜者)有持续剧烈的腹痛。 3 其他: 腹胀,严重病人有食欲不振、恶心、 呕吐。 4 体征: 轻、中型在左下腹有轻压痛, 如有腹肌紧张, 反跳痛, 肠鸣减弱应注意有无中毒性结肠扩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 全身表现 一般见于中、重型病人,轻型少见。 发热: 低-中度 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 高热 急性暴发型或有并发症 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者有衰弱、消瘦、贫血,水电介质紊乱、肠道蛋白丢失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和营养不良。 三 肠外表现:国外多见(10%)国内少见(2.5%) 皮肤黏膜: 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复发性溃疡等; 眼损害: 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 肌肉骨骼: 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外周关节炎、一过性游走性关节痛; 肝脏: 小胆管周围炎、硬化性胆管炎、慢活肝、脂肪肝及少见的淀粉样变; 血液系统: 自免性溶贫、血栓性静脉炎。 四 临床分型 1.根据病变轻重: 轻型、重型、 中间型。 2.临床类型: 初发型、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急性爆发型。 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 (1)横结肠最严重 (2)毒血症明显、鼓肠、腹部压痛、肠鸣音消失等; (3)X线结肠袋消失 (4)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2、直肠结肠癌变 3、其他: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等 一 血液检查: Hb、RBC 轻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 中、重型下降明显,甚至重度下降; WBC 活动期可增高; ESR和C反应蛋白增高—活动期标志; 血清白蛋白下降、电解质平衡紊乱;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二 粪便检查: 性状: 粘液脓血便; 显微镜检: 红细胞和脓细胞,发作期见巨噬细胞 粪培养: 反复多次(至少连续3次)无致病菌生长 三 结肠镜检查——诊断最重要手段! 结肠镜镜下特点: 粘膜粗糙颗粒状,质脆,易出血。 多发性浅溃疡、可附有脓血性分泌物 ,充血、 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弥漫性分布。 假息肉(炎性息肉),息肉形态、大小、色泽呈多样性,有时呈桥状增生。——慢性! 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四 X线钡剂灌肠检查(重症禁忌) 多用气钡双重造影 多发性浅溃疡: 表现为管壁边缘毛刺状或 锯齿状及小龛影或小充盈缺损; 炎性息肉: 多个小的圆或椭圆形充盈缺损 粘膜粗乱: 肠腔内见细颗粒状充盈缺损 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状; 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重症患者接受胆碱能受体拮抗剂时也易诱发)。 溃疡性结肠炎晚期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结肠镜特征性改变至少1项; X线钡剂灌肠检查征象中至少1项; 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肠炎及 Crohn病、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慢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阿米巴肠炎 血吸虫病 Crohn病 大肠癌 肠易激综合征(IBS) 其他 其他感染性肠炎.(抗菌药物相关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胶原性结肠炎.白塞病.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等。 治疗目的: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一般治疗 1 休息: 因人因病情而异,但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二 肠外营养(静脉营养) 可迅速减轻重症的腹泻、改善全身状况 和恢复机体正氮平衡。 适应症 1 严重脱水,极度消瘦伴营养不良者. 2 严重腹泻,用通常治疗不能奏效者. 3 营养不良,术前准备者. 缺点 价格昂贵 三 药物治疗 1 柳氮磺吡啶(SASP)是氨基水杨酸制剂,由5-氨基水杨酸(5-ASA)及磺胺吡啶组成。 2 糖皮质激素 适应症: SASP治疗效果差、重型活动型、 爆发型 强的松 30-40mg/d ,重者60mg/d, po 氢化考的松 200-300mg/d 或 地塞米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