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pdf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
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
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
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
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
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
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
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外表上皮。当隐窝脓肿融
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
外表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
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爆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
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
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
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
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
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爆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
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
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
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
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
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
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
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假设并发中毒
性巨结肠或炎症涉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
型和爆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假设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
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
并症或见于急性爆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三〕肠外表现
本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巩膜外层
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
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
嗜中性皮肤病〔Sweetsyndrome〕等,可与溃疡性结肠炎共存,但与溃疡性结肠炎本身的病
情变化无关。国内报道肠外表现的发生率低于国外。
〔四〕临床分型
按本病的病程、程度、范围及病期进行综合分型。
1.临床类型①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②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
作期与缓解期交替;③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④急性爆发型,
少见,急性起病,病情严重,全身毒血症状明显,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败血症等并
发症。上述各型可相互转化。
2.临床严重程度轻度: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
轻,血沉正常;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并有明显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