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心理过程.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心理过程
教学目的:
1、熟练掌握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意志的基本概念
2、理解各种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3、了解各种心理过程对教学的意义
4、掌握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和分类
5、学会基本的情绪调节方法
教学重点:
1、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和意志的含义
2、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各种心理过程的基本规律
2、各种心理过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8课时
教学内容:注意、知觉与观察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的动画呈现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而产生的。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通常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则是一种有明确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注意的规律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
1、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的新异性
(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4)刺激物的对比差异
2、人的主观状态
(1)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
(2)情绪状态与精神状态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3、活动的组织化程度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以往的知识经验
6、人格特点
第二节 知觉与观察
一、知觉概述
(一)定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有两个特点:
一是就其产生的条件来说,它是在客观事物的直接作用下产生的;
二是就其反映内容而言,它是客观事物各部分、各种属性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
(二)分类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的特性,可把知觉分成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
2、根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特性,又可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3、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
知觉还存在一种特殊形式,错觉,即对事物的歪曲的知觉。
二、知觉的规律
(一)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当我们知觉的客观事物,由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结构组成时,我们并不把它们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或结构,而倾向于把其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征。
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对图形的组织原则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如下几条规律:
1、接近性规律
2、相似性规律
3、良好图形规律
4、连续性规律
5、封闭性规律
(二)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时,有选择地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以少数事物为知觉对象加以优先知觉,而把其他部分当成知觉的背景。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知觉对象的运动状态
3、知觉对象各部分的组合特点
4、人的主观状态
(三)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们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理解与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特征。
(四)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知觉的映象并没有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三、观察力的培养
(一)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二)做好观察的准备
(三)学会观察的方法
(四)养成观察的习惯
(五)学会记录和整理观察结果
(六)针对不同观察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教学内容:记忆、思维和想象
教学方法及手段: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人们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从事过的活动,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不同程度的印象,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能够保留相当长的时间,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记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以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二)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则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三)根据记忆的知识类别,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与程序性知识记忆
陈述性知识记忆是指对陈述性知识即有关事实和事件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