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第六章《溶解现象》复习学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6章 溶解现象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1: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______ 细小固体颗粒 小液滴 现象 均浑浊、不________ 浑浊、不________ 久置现象 稳定 出现_________ 分上下两层 【温馨提示】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溶液可以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水是均一、稳定、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是纯净物,而溶液是混合物。
2.物质除污的方法和原理方法 原理 举例 溶解 利用溶解原理,使污垢溶解于某些溶剂,从而去除污垢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 乳化 利用乳化原理,使乳化剂作用于污垢,发生乳化现象从而去除污垢 用洗洁精洗去碗碟上的油渍 化学
变化 利用化学反应,使污垢与某些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去除污垢 盐酸除去铁锈 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固体物质溶于水时,若能生成自由移动的_________,则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若物质溶于水时以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水中,则不能导电。
(2)少量的固体溶解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温度_______,沸腾温度________。
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液的组成
(1)溶质:________的物质。
(2)溶剂: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最常见的溶剂是_______。
2.溶液浓度的表示
(1)定义:一定量溶液中所含______________叫做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表示,常用溶液中所含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溶液的浓度。
(2)表示公式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的密度(g·mL-1),即m(溶液)=V(溶液)×ρ(溶液)。
3.实验一: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
(1)仪器的选用及各仪器的作用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带砝码)、镊子、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试剂瓶。
仪器的作用:a.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目的是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b.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选取量筒时量程要比量取液体的体积略大,且越接近越好。
(2)操作步骤
所配制溶液的溶质为固体时,整个配制过程如图所示:
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__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__。
称量:用________________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
量取:用_________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溶解:将固体倒入烧杯中,再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_______不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
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_________中并贴上标签。
用浓溶液稀释配制溶液
计算:计算所需____________的体积和所需水的体积。
计算公式为:V浓溶液=
量取:用________量取浓溶液(接近所需体积时改用__________)和水。
混匀:将量取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并用__________搅拌。
(3)注意事项
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物质的质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__________g)。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且左右两盘上要垫上相同的_________。
称量有腐蚀性或易潮解的药品时要放在__________中称量。
用浓溶液稀释配制溶液,进行计算时要准确运用体积、质量、密度的关系式。
(4)实验误差分析
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a.天平使用不正确(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用到游码);
b.量取浓溶液时__________读数;
c.倾倒浓溶液或加固体时有少量洒到外面;
d.溶解时,所用烧杯内有______;
e.使用的砝码有缺损。
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a.称量前,未调平天平,指针偏右;
b.量取浓溶液时________读数。
物质的溶解性
1.概念________________溶解在______________中的_________。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_________和________的性质、________。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_________温度下,_________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转化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1.物质的溶解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四要素”
a.条件:一定温度;
b.标准:100 g溶剂;
c.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d.实质:溶质的质量,单位一般是克。
影响因素
a.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
b.外因:________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