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doc

发布:2017-01-07约5.3千字共4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的支持!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通辽市教育局确定的“素质教育规范化管理年”的总体要求,加强全旗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举止,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辽市教育局德育阶段目标》和《土右旗教育局2009年工作要点》精神,结合我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的、原则和任务 行为习惯是做人的基础,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德育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基础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懂文明,讲礼貌,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心理品质,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树立公德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为成功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科学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必须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身心成长的规律,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生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要从实际出发,努力做到目标准,内容实、措施细、效果佳,讲求严谨、及时、适时、合理和巧妙,避免形式主义。 2.养成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是一个逐步提高、生成的过程,即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要注重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使学生在长期的引导、强化、矫正中形成外在行为。 3.主体性原则。在行为习惯养成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通过自身的学习与提高,感受到形成良好习惯的效果,体验到矫正不良习惯的益处,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得到巩固和发展。 4.持久性原则。行为习惯不可能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要通过反复的训练,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半途而废,要长期坚持,贯穿在各个环节之中。 5.差异性原则。要承认学生之间基础条件、个性特征、环境影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共性要求和训练的同时,突出个性教育,使不同特征的学生均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任务: 幼儿阶段主要是培养孩子基本安全意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激发孩子对生活和知识的兴趣,鼓励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各校要通过示范法、实践法、榜样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让其养成诚实、守信,活泼、开朗等良好的品质,基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文明礼仪习惯,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中学阶段是人生观初步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