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讲义-绪论+3讲-非全日制.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自然辩证法讲义
成良斌编著
自然辩证法之绪论
主讲:成良斌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性质
1. 研究对象: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2. 学科内容
自然观:物质观
自然观
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技观: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
科学技术是福还是祸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模式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
科技方法论: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科学发现的逻辑
观察与理论
1
科学思维
科学悖论
科学研究的起点
3. 学科性质
哲学门类(有争论) :属二级学科(群)
(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
交叉学科: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技史学
桥梁和纽带:联结哲学和科学技术
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历史
1. 历史渊源(从古希腊自然哲学的诞生到19世纪40年代初)
第一阶段:自然科学还没有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统
称为自然哲学。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547年) :万物的始基是水。
阿那克西美尼:万物的始基是气。
赫拉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火。
德谟克利特:万物的始基是原子和虚空。
古希腊人的宇宙观
有限说( 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小箱子;古埃及人认为宇
宙象一个长方盒子)
无限说(德谟克利特和赫拉克利特等)
地心说(阿那克西曼德等)
地动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等)
混沌说(认为宇宙是从一种最原始的混沌中产生出来的。)
2
古希腊人的自然观: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
自然界是统一的(统一于若干具体的物质形态)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一切自然物都是“矛盾物”
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的整体
第二阶段:自然科学与哲学分道扬镳,与神学分庭抗礼。
观察、实验方法的运用(始于15世纪下半叶)
分门别类
牛顿力学的发展
机械自然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哲学与自然科学重新结盟)
第三阶段:机械自然观向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转变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
(1796年,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附录)
黑格尔(1770-1831)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
费尔巴哈(1804-1872)唯物主义自然观
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1830年赖尔的地质学、1831年法拉第的
电磁感应定律、巴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