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病机1(免费阅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药复 指病后滥施补剂,或药物调理失当而致复发。疾病初愈阶段,辅以药物调理,应遵循扶正勿助邪,祛邪勿伤正的原则。 5.情志致复 指因情志因素引起疾病复发。如瘟病、惊痫、瘿瘤、梅核气、癫狂等。 此外,某些气候因素、地域因素也可成为复发的诱因。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发病的基本原理 ★ 2、了解影响发病的因素 3、熟悉发病的类型 发病: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即机体处于正邪斗争的过程。 疾病: 病因 人体 阴阳失调、形质损伤、机能障碍(包括情志异常) 症状体征。 人体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因素。 两方面相互影响: 《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医论三十篇·病乘气虚而入》曰:“风寒感人,由皮毛而入;瘟疫感人,由口鼻而入。总由正气适逢亏欠,邪气方能干犯。” 一、 发病机理 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概括起来,即正邪的矛盾斗争过程。 邪气对机体具有感染侵袭、损伤形质、障碍机能等各种致病作用,正气对邪气具有抗御、免疫、修复、调节等作用。 中医学认为发病机理在于邪正相争,是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病理过程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1.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 各脏腑经络之气及营卫之气,都是正气的分化,而各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也都是正气功能的体现。 2.正气的防御作用: (1)自我调节,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 (2)抗邪防病,或感邪后驱邪外出 (3)自我康复,病后或虚弱时自我修复 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 正气是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正虚感邪而发病: (2)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不足,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精血津液的代谢运行失常,可产生内生五“邪”而发病,或导致病理产物的产生而引起新的病变。 若正气充盛,奋起抗邪,邪正相搏剧烈,多表现为实证; 若正气虚衰,不能敌邪,邪气深入内脏,多发为重证和危证; 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代谢输布失常而发病,多表现为虚证或虚实挟杂证。 (3)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 小 结 在发病中,机体正气虚弱的部位与发病部位有关,正气虚弱的程度与感邪轻重有关。说明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内在因素)。 (二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2)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3)改变体质类型 3、邪气在发病中的的作用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 (3)影响病情和病位 虚邪伤人,病情较重;正邪伤人,病情轻浅。 感邪轻,症状轻;感邪重,症状重。 受邪表浅者多形成表证;受邪部位深者多形成里证;表里两部同时受邪,称为“两感”,表现出症状、传变、转归都较重。 邪气的性质与病位有关:如风邪、湿邪、疠气。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毒力和致病力特别强,而正气虽盛但也难以抗御的情况下,邪气对疾病的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疫气、高温、高压、电流、枪弹伤、虫兽伤等,即使正气强盛,也难免被损伤而产生病变。 历代医家十分强调应避其侵害,《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邪气侵袭人体,对机体起破坏作用,或损伤形质,或扰乱正常生理功能,使人生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气对发病起着直接作用。 总 结 (三)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 1、决定发病与否:(表) 2.决定证候类型 发病后,其证候类型、病变性质、病情轻重与正邪都有关。正盛邪实—实证;正虚邪衰—虚证;正虚邪盛—复杂的虚实夹杂证。 感受阳邪,易形成实热证,感受阴邪易形成实寒证或寒湿证。感邪轻或正气强,病轻位浅;感邪重或正气弱,病重位深。 疾病与病邪所中的部位有关。无论外感之邪,或是内生之邪,有阻于筋骨经脉者,有在脏腑者,病位不同,病证各异。 正气邪气与发病关系 病 因(邪气) 机体(正气) 邪正相搏 正能胜邪 邪胜正负 抗御外邪 消除邪气 不发病 正气无力抗邪、驱邪 邪气损正 形质损伤 机能失常 发病 第二节 发病类型 发病类型,是发病的开始阶段,邪正相搏过程中双方力量不同和斗争结果差异的反映。 由于正气强弱、体质状态不同,邪气的种类、侵入途径、所中部位、毒力的轻重也有差异,因而邪正相搏的结果不同,在发病形式上则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类型。 一、感邪即发 又称卒发、顿发。指感邪后立即发病,发病迅速。多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