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内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鉴别诊断.doc

发布:2018-01-28约2.4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子宫内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鉴别诊断 赵宏(辽宁省沈阳二四二医院电诊科 辽宁沈阳 110034)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186-01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28例和黏膜下肌瘤的患者34例,分别对其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息肉组的诊断符合率为89.3%(25/28),黏膜下肌瘤组的诊断符合率为94.1%(32/34),两组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声像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结合二者声像图特征能够进行鉴别诊断,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价格低廉、无创等优势,可作为临床鉴别子宫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首选方法,对临床诊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子宫内膜息肉 黏膜下肌瘤 鉴别 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均属于妇科中的常见疾病,皆属于子宫内膜病变的范畴,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经量过多、流产、不孕等,二者临床表现无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临床鉴别二者一般需要采取辅助检查的手段。超声检查是临床上认为诊断子宫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手段,传统的经腹超声检查虽然也可发现宫腔内的病灶,却无法对较小的子宫息肉和黏膜下肌瘤进行鉴别,往往容易发生误漏诊。本文通过观察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鉴别诊断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子宫内息肉的患者28例和黏膜下肌瘤的患者34例,分别对其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子宫内息肉组患者年龄在27~48岁,平均年龄为33.2plusmn;1.4岁;黏膜下肌瘤组患者年龄在28~49岁,平均年龄为33.4plusmn;1.4岁,两组患者均具有经期延长、月经淋漓不尽、经量过多、流产、不孕等临床表??,并且持续时间为1~3个月,两组患者从年龄、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使用HP-55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采取腹部探头,选择频率为3.5MHz和阴式探头,选择频率为5.5~7.5MHz。 所有患者均先按常规方法经腹部检查,然后患者排空膀胱,仰卧位,常规方法用阴道探头进行扫查,观察记录宫颈到子宫底内膜腔的情况,对子宫左右壁、前后壁及双侧卵巢进行扫查[1]。彩色多普勒检测内膜肿物基底及周围的血流、子宫内膜弓状动脉、子宫动脉的血流频谱进行测量并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检查的数据经卡方软件V1.61版本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诊断符合率 子宫内膜息肉组漏误诊3例,敏感度为96.4%,特异性为92.9%,诊断符合率为89.3%(25/28),黏膜下肌瘤组漏误诊2例,敏感度为97.1%,特异性为97.1%,诊断符合率为94.1%(32/34),两组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声像图特征 两组声像图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如下: 2.2.1子宫内膜息肉:可见宫腔内不均质的高回声区或稍低回声区,大小不等,一般小于2cm,单发或多发,病灶与子宫肌壁分界清晰,子宫内膜基底流畅、完整,有者增厚,其子宫内膜线呈弧形并偏向一侧;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提示病灶的内部血流不丰富呈星点状或无血流。 2.2.2黏膜下肌瘤:检查可见宫腔内实质性的中低回声或弱回声区,大小范围在1~4cm,常单发,病灶因为有黏膜层包绕而边缘回声增强,边界清晰,有者较大,充满宫腔,呈高低回声环状排列似“洋葱状”,宫腔线可有分离;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丰富,团块的周围可见半环状或环状的血流。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表现基本类似,因此,单靠临床诊断难以鉴别,二者的病灶均在宫腔内,子宫内膜息肉是由于内膜局部受到激素刺激或者长时间受到慢性妇科疾病的刺激,引起内膜过度增生,其组成为内膜腺体和纤维间质;而黏膜下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过度增生而成,其中含少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单靠传统的腹部超声检查,无法准确对病灶进行鉴别,临床上建议采用阴道超声检查,以准确观察其声像图的特点,进行鉴别,本文中统计发现两组符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显示阴道超声检查与病检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