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中的临床应用.doc

发布:2018-01-29约2.8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经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鉴别诊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中的临床应用 蒋丽(辽宁省本溪市中心医院 辽宁本溪 117000)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47-02 【摘要】目的 通过探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二维图像和其血流显像的分布特征,试图来提高两种疾病的诊断效率。方法 我们主要通过分别对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相应的二维图像和血流显像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得出两种疾病都是子宫呈现无规则的增大,不同的是子宫腺肌瘤病情产生位置为后壁,没有包膜,血流显像呈现星点状闪烁样彩色信号,频谱阻力指数较高,而子宫肌瘤则可产生与任何部位,具有假包膜,可以进行并处的分辨,且血流显像伴有环形血流信号,频谱阻力指数较低。结论 我们认为经阴道及腹部超声对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进行诊断,对提高两种病情的诊断率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子宫腺肌瘤 子宫肌瘤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妇科常见病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是最主要的两种病。这两种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妇女,其中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占到大约1/3。其中子宫肌瘤是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产生的,并伴随有一些纤维结缔组织;而子宫腺肌瘤则是子宫内膜弥漫子宫肌壁的某处时,导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形成球体。虽然这两种病的产生机理不同,但是两种病还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临床、超声图像等方面都很难诊别,经常会出现误诊的现象。对于这两种病情的介入和手术治疗方法都不同,在临床医学治疗中需要选择有效的诊断方法,超声诊断即是被公认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本文着重研究了阴道和腹部彩带多普勒超声在这两种病情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漯河市医专二附院在2003年1月到2008年5月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所患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病例进行统计。其中患子宫肌瘤有30例,平均年龄在39岁,患子宫腺肌瘤的有30例,平均年龄为39.5岁。这60例病例中,手术病理证实的有45例,手术探查证实的有13例,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有2例。 1.2 使用仪器 仪器使用日产ALOKA5000型,EU B-525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检查时需要膀胱充盈。 1.3 检查方法  经超声进行病情检查的方法主要为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对病情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血流情况等进行详细记录,然后通过连续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血流、阻力指数等情况来进行检查判断。 2 结果 通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情进行诊断,我们得出在30例子宫腺肌瘤中,术前的超声诊断中子宫腺肌瘤患者为22例,子宫肌瘤患者为8例,正确率为73.3%。对于术后病理诊断中子宫腺肌瘤患者为3例,合并子宫腺肌瘤为5例。 经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子宫腺肌瘤的病例声像图具有如下特征:一为子宫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且变化形态多样;二为宫内膜出现移位;三为发病位置多为后壁,占到80%的比例,且发病的瘤体多为单发性的、无包裹、边界不清的粗颗粒状,同时伴有大小不等的网格状低回声区;四为病灶区的血流显像未能出现明显的血流信号,而是呈现星点闪烁的彩状信号,且频谱为小动脉低速高阻型的频谱。有6例子宫肌壁间肌瘤,由于经腹超声肿瘤未见清晰边界,拟诊为子宫腺肌病,经TVCDS检查可见肿瘤周边假包膜样低回声带,内有半环状血流,改诊为子宫肌瘤并经病理证实。 通过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病情进行诊断,我们得出在30例子宫肌瘤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26例为子宫肌瘤,4例为误诊患者,正确率占到86.7%。 经阴道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子宫肌瘤的病例声像图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子宫呈现无规则的不断增大;二是肌瘤发生的位置具有不确定性,随时会发生在任何位置;三是发生病变的肌瘤边界清楚,且会伴有特殊的漩涡样回声;四是对于周围的血流显像呈现环状血流,且血流丰富,频谱为低阻型的血流频谱。 3 讨论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是30岁到50岁妇女的常发疾病,主要是由于此年龄阶段的妇女为绝经前妇女,通常伴有经量增多或者经期延长的特征,因此更容易导致子宫内膜面积增加,容易发生病变。子宫肌瘤的发病原理为子宫平滑肌组织的增生而引起球形结节,使得子宫肌层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导致血液通过假包膜不断供给肌瘤,肌瘤的飞速增长导致血管变粗。该病主要是由于妇女在妊娠或分娩是造成创伤性的炎症或伴有过高的雌激素而产生的。子宫腺肌瘤作为一种特殊的子宫腺肌病,其发病原理是子宫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快速无变化增长,形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