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理学第07章能量代谢和体温ppt课件.ppt

发布:2018-07-28约4.64千字共3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目标和要求 掌握 1、体温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变动 2、散热方式、体温调节方式 熟悉 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基础代谢 3、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第一节 能量代谢 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新陈代谢包括着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者密不可分,通常把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称之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cish)。 一、能量的来源和去路 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其中我国糖为主要的能源物质。机体所需能量70%以上是由食物中糖提供的,其次为脂肪,正常体内极少动员蛋白质来供能。只有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的情况下,蛋白质才能分解供应能量来维持机体心需的生理需要。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大于50%用于维持体温,其余则以化学能的形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的高能磷酸键中。当ATP分解释放出能量,供机体生理活动需要。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 肌肉活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机体任何轻微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运动或劳动时,机体耗氧量显著增加,剧烈运动或强劳动时,短时间内其产热量比安静时可增加数倍到十数倍。 2.精神活动 精神和情绪活动时能量代谢有显著影响。因为脑的能量来源主要靠糖氧化释能,安静思考时影响不大,但精神紧张时,如激动、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产热量增多,能量代谢率增高。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人们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小时左右开始,延缓到7h~8h)即使机体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要比进食前增加。蛋白质类食物额外增加的热量可达30%左右,糖和脂肪其特殊动力作用可增加产热量约为4%~6%,混合食物约为10%,即蛋白质最强,脂肪次之,糖类最少。 4.环境温度 人在安静状态时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开始增加,在10℃以下明显增加,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寒战和肌肉紧张所致,当环境温度为30℃~45℃时,代谢也增高,这可能是由于酶的活动加强,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加速,代谢活动也增强所致。 5.其他因素 与年龄关于,儿童能量代谢高,老年代谢低;与性别有关,男性能量代谢高,女性代谢低;与睡眠有关,睡眠可使能量代谢降低10%~15%。 三、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 基础代谢率概念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s, BMR),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处于以下条件进行,即①清晨空腹,即距前次进食12 h~14 h以上,以排除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的影响;②清醒安静、卧床和肌肉放松,以避免肌肉活动的影响;③排除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以避免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④保持室温在20℃~25℃之间,以排除环境温度的影响,受试者体温也要正常;⑤测定BMR的前一晚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2. 基础代谢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相差值在±10%~±15%以内的,都属正常,如果相差值超过20%时,才有可能是病理情况。BMR测定用来帮助诊断某些疾病,特别是甲状腺病变时影响BMR最为显著,甲状腺机能低下时,BMR将比正常值低20%~40%;甲状腺机能亢进时,BMR可比正常值高20%~80%,所以BMR测定,是临床诊断甲状腺疾病的重要辅助方法之一。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机体的温度称为体温(body temperature)通常生理学上的体温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人和高等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温,是保证机体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都是以体内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即酶促反应为基础的,而酶类必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体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正常体温及测量方法 临床上常用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窝温度来表示体温。直肠温度正常为36.9℃~37.9℃,平均为37℃,比较接近机体深部温度;口腔温度正常为36.7℃~37.7℃,比直肠温度低0.2℃;腋窝温度又比口腔温度低0.4℃,正常为36.3℃~37.3℃。 二、体温的生理变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性别、年龄、肌肉活动,精神紧张和环境温度等不同而异。 1.昼夜变化 在一昼夜中,人体的体温是周期性波动,清晨2时~6时体温最低,午后1时~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体温的这种昼夜周期波动称为昼夜节律或日周期。 2.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高于同龄男性体温0.3℃且随月经周期发生规律性变化,排卵前体温下降,排卵后体温上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