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音乐下册《歌声与微笑》表格教案 湘教版-1.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9-2020年六年级音乐下册《歌声与微笑》表格教案 湘教版
课题
《歌声与微笑》
课型
欣赏
教材及作品分析
教学目标
蕴含
情感
: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培养学生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
获取
知识
初步认识调性与音阶的有关知识.
提升
能力
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课前
准备
钢琴、课本、课件
教 学 过 程
思路预设(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组织教学
让同学们听着《歌声与微笑》进入教室,感受音乐氛围。
二、导入
展示微笑的图片,让同学们看到微笑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引发同学积极思考。
三、教学过程
1、初听歌曲,随着歌声拍手。 提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与《阿细跳月》相比有什么不同?
2、复听音乐,自编动作表演。
编创与活动:试着做一做 这是一个探索声音的游戏。
1、教师可事先按课本上的图,准备纸盒、高脚杯、碗、啤酒瓶等物品。
提示: 怎样让物品发出声音? 一种物品能发出几种声音? 是否能发出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
2、分小组尝试,分组表演。
3、用发现法发现身边的物体,想办法让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四、课堂小结
通过歌声与微笑的学习,感受音乐的情感,培养同学们真挚的感情和友谊。
让学生在学习歌曲之前有一个音乐氛围,在无意识教学中队学生潜移默化进行影响。。
通过直观式的教学,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情感意识增进学生友谊。
作业布置:画一幅图画表现歌声与微笑。
目标达成分析
跟进思考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音乐下册《红土地的歌》教学设计 湘教版
教学目标:
1、能用明亮圆润的声音演唱江西民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并听赏湖南民歌《放风筝》、《洞庭鱼米乡》和江西民歌《斑鸠调》,感受到民歌的特点与魅力。
2、能主动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从中享受民族歌曲的乐趣。
教学设想:
设计这课时,我编了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春天,几个可爱的小女孩一起来到浏阳河边快乐的放着风筝,其中一个小孩的风筝断了线,断了线的风筝随着风儿飘过洞庭湖,它看到了洞庭湖上的好风光,了解到洞庭湖是个鱼米之乡,风儿继续吹着风筝往东飞。不知不觉地飘到了江西境内,听到了江西人民在高歌,并看到了毛委员和江西人民在一起苦中见乐的生活,并感受到了军民的鱼水情。学生很自然的跟随这一主线,学会和听赏《浏阳河》、《洞庭鱼米乡》、《放风筝》、《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五首民歌,并从中感受民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江西民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难点:启发学生用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 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早日争取红色政权,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毛主席采用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所以,很多的地方都建有革命根据地,象我们湖南、江西等地,农民把这些地方称之为“红土地”。战争取得胜利后,举国上下一片欢呼,人民以各种形式来表达欣喜之情。
春天,在毛主席的家乡湖南,几个年轻的姐妹闲着无事,来到了浏阳河,她们想干什么呢?你们听
二、 民歌大会萃
1、听赏湖南民歌《放风筝》(媒体播放《放风筝》)
师:她们来到浏阳河干什么呢?(放风筝) ,她们的风筝有什么特点啊?(蔑扎的,纸糊的)她们放风筝的心情怎样?(高兴愉快)
(课件出示:姐妹们和她们的风筝)
2、复习歌曲《浏阳河》
师:她们是在哪放风筝啊?(浏阳河)
浏阳河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用歌声来回答。
(老师弹琴,学生歌唱《浏阳河》)
a、 全班齐唱,b、男女对唱
师:湘江边有个什么县?(湘潭县)
出了个什么人领导人民得解放啊?(毛主席)
3、听赏《洞庭鱼米乡》
师: 姐妹们在一起快乐的放着风筝,突然,有只风筝断了线,断了线的风筝随着风儿飘啊飘,从浏阳河一直飘到了洞庭湖,洞庭湖可是鱼米之乡啊,不信啊,你们看
(课件出示:伴随音乐《洞庭鱼米乡》,画面展现洞庭湖上的优美风光)
4、听赏《斑鸠调》
师:风儿吹着风筝继续往东飞,不知不觉飞出了湖南境内,到了哪里呢?我们来看看 (课件出示:音乐播放江西民歌《斑鸠调》)
师:同学们刚才听的这首歌歌名叫《斑鸠调》,是一首很有特色的江西民歌,下面我们再听听,同学们可以轻轻的跟着唱一唱,体现一下江西民歌的风格特点
5、 歌曲学唱《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师:风筝飞到了哪里?(江西)江西是革命根据地,也是“红土地”,这里有着毛主席带着人民共同奋斗的历史,有一首歌可以印证,请听(播放《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解放前,那时的毛泽东还只是委员,所以人民亲切的称他为毛委员。
师:这首歌体现了什么呢?(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