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评价研究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评价研究与实践
摘要:通过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的学习内容与特点,提出其学习评价的思路与四项原则,即职业为先、能力本位、过程并重和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构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考评指标体系,并提出完善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以此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员工的零距离接轨。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17-02
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践行之,已成为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而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其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并有鲜明的特点,为此,必须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学习内容与特点
“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理念在“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具体体现为“1”阶段的顶岗实习,目的是将学生在校两年期间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在实习基地的实际操作,进行深入的综合、细化、加深、拓展、熟练、融合和固化,培育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同时也为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零距离过渡”奠定基础,从而实现“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1”阶段的另一项任务就是部分专业课的学习,即校外教学,并设置相应的学分。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的重要形式。校外教学一是由专业导师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与企业需求,并结合实习单位和学生实习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开???现场讲座、辅导、研讨和座谈等教学活动。校外教学其二由企业导师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进行讲授,对学生进行岗位和职业培训。综上所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1”阶段学习特点可归纳为: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使学生针对实习岗位进行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际技能训练。所以必须工学结合,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这是实现校内教学与职业岗位能力训练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所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安排了学生一年的顶岗实习时间。
2.真实环境。只有经过真正产业环境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工程的需要。使学生不仅学到实用的技术,而且使学生所学习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直接在工程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巩固,使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
3.职业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经历学习有机结合的教育计划,通过顶岗实习不仅使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成本控制、质量保证、安全生产意识,造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职业的环境中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学习考核评价的思路与原则
工学结合是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教学过程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以掌握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为主来评价,而应将掌握技能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结合起来评价;不应仅以掌握理论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来评价,而应将理论知识基础与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相结合;掌握知识多少、智力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应以实际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为主,职业精神、吃苦肯干、团结协作等综合素质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工学结合”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考核评分就是以上述综合素质为主的质量观来作为评价标准。只有以不同特点多元性、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的质量观来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利于工学结合教育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促进其从点到面的向前发展。
1.职业为先原则。职业为先原则突出考核学生的职业精神与敬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履行职业责任,培养职业技能,遵守职业纪律,养成良好的职业作风。爱岗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自己对所从事的职业的尊敬和热爱,是职业人希望通过自身的职业实践,去实现自身价值,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坚持职业为先的原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职业认知,恪守职业道德,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感情,磨炼职业意志,树立职业理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其考核内容是学生
显示全部